在2025年世界互聯網大會“互聯網之光”博覽會上,一項來自四川的科技創新成果引發廣泛關注——由國星宇航自主研發的“零碳太空計算中心”憑借突破性技術,成功入選本年度十大精品首發成果。作為全球首個實現太空組網計算的設施,該中心通過自研計算衛星構建起覆蓋全球的算力網絡,標志著人類在太空計算領域邁出關鍵一步。
該計算中心的核心創新在于實現“零碳”運行。其衛星組網完全依賴太陽能供電,同時利用太空極低溫環境進行輻射散熱,徹底摒棄傳統計算設施的碳排放模式。技術參數顯示,單顆計算衛星最高算力達744TOPS,星座整體具備5POPS的太空計算能力,星間激光通信速率突破100Gbps,構建起當前全球最強的太空算力網絡。這項成果不僅支撐了國星宇航“星算”計劃的組網部署,更為全球人工智能應用提供了低成本、全覆蓋的太空算力解決方案。
支撐這一突破的,是近年來衛星制造與發射技術的雙重飛躍。隨著AI增材制造技術在衛星生產中的普及,以及商業火箭發射成本的大幅下降,太空計算設施的建設效率與經濟性顯著提升。國星宇航執行副總裁趙宏杰透露,該中心從概念提出到獲得國際權威認可僅用時一年,目前已形成完整的技術閉環。更值得關注的是,企業預測在“十五五”期間,新建零碳太空計算中心的投入成本將低于同等算力的地面網絡建設總費用,這意味著太空計算即將迎來成本轉折點。
自投入運行以來,“零碳太空計算中心”已為多家頂尖科研機構提供在軌計算服務,包括之江實驗室、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等。這些合作驗證了太空算力在地球觀測、氣候模擬、災害預警等領域的實際應用價值。國星宇航宣布,將加速推進由2800顆計算衛星組成的人工智能太空基礎設施建設,并構建“星算”計劃生態圈,通過開放合作模式持續擴大技術影響力。
業內專家指出,該成果標志著我國在太空計算領域已確立全球領先優勢。通過將算力延伸至太空軌道,不僅突破了地面數據中心的物理限制,更為未來深空探測、星際通信等前沿領域奠定了技術基礎。隨著“星算”計劃的持續推進,一個由數千顆衛星組成的智能計算網絡正在逐步成型,或將重新定義人類獲取與使用算力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