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算力需求持續飆升的背景下,全球科技巨頭正將目光投向太空。谷歌近日公布了一項名為“太陽捕手計劃”(Project Suncatcher)的太空數據中心項目,計劃通過衛星星座構建由太陽能驅動的軌道AI計算網絡,試圖突破地球資源對算力發展的限制。
這一構想源于AI產業面臨的能源與資源雙重困境。國際能源署預測,到2030年全球數據基礎設施的耗電量將與日本全國用電量相當,而單個大型數據中心日均耗水量更可滿足千名發達國家居民需求。谷歌提出的解決方案是發射搭載自研TPU芯片的衛星群,利用太空環境實現三大突破:太陽能板效率達地球8倍、24小時不間斷供電、零土地與水資源消耗。該公司研究顯示,在特定軌道部署的衛星,其能源獲取效率遠超地面數據中心。
技術實現層面,谷歌設計了三重創新方案。針對芯片間高速通信需求,計劃通過編隊飛行技術讓衛星保持百米級間距,并采用激光通信實現1.6Tbps的星際鏈路傳輸。在抗輻射防護方面,經實驗室測試,其TPU芯片可承受遠超任務預期的輻射劑量,確保在低軌道運行五年無損。不過,數據回傳仍面臨重大挑戰——當前地空光通信最高紀錄僅200Gbps,難以滿足太空數據中心的傳輸需求。
成本問題成為決定項目可行性的關鍵因素。谷歌研究團隊計算,當發射成本降至每公斤200美元時,太空數據中心的單位功率成本將與地面持平。這一目標高度依賴SpaceX的火箭回收技術發展:從獵鷹9號到星艦(Starship),SpaceX已將發射成本從每公斤3萬美元壓縮至1800美元,而星艦的終極目標是將成本進一步降至每公斤15美元。谷歌在技術白皮書中明確采用SpaceX的成本下降曲線模型,認為2035年前后可能達到經濟平衡點。
這場太空算力競賽已吸引多方入局。就在谷歌公布計劃前,初創公司Starcloud通過SpaceX火箭將英偉達H100 GPU送入軌道,創下太空計算性能新紀錄。該公司CEO透露,其衛星可直接在軌處理合成孔徑雷達(SAR)的原始數據,僅回傳關鍵分析結果,使數據傳輸量縮減百萬倍。這種模式高度依賴星艦帶來的成本革命——只有發射費用足夠低廉,太空實時數據處理才具備商業價值。
觀察者指出,太空算力時代可能重塑科技產業格局。地面算力市場被英偉達GPU與CUDA生態壟斷的局面,或將在軌道空間被打破。當發射成本進入每公斤百美元區間,掌握軌道資源與運輸能力的企業,將主導這場算力革命的基礎設施建設。正如谷歌研究團隊所述:“太空不是備選方案,而是AI發展的必然延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