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輛嶄新的小米YU7在鏡頭前被完全拆解,從車身骨架到電池護甲,從域控模塊到電子元件,每個細節都被放大呈現——這場由易車原創節目與小米汽車聯合發起的直播拆解,不僅沖上微博熱搜,更引發了公眾對智能汽車安全與品質的深度討論。

拆解直播的起點,源于市場對YU7配置的持續關注。自2025年3月技術溝通會開啟預訂,到6月大定訂單超預期,再到上海車展首次開放內飾體驗,YU7的每一步都牽動著消費者的神經。然而,隨著銷量攀升,部分配置調整也引發了討論:外后視鏡電子防眩目功能因車規級芯片短缺暫改為手動方案,碳纖維前艙蓋僅提供選裝。對此,小米汽車社區公告明確,芯片短缺問題解決后將通過售后渠道補裝,而碳纖維艙蓋若作為標配,整車成本將上漲1.8萬元,最終選擇權交予用戶。
10月25日的拆解直播,被定義為一次“集中答疑”。工程師在鏡頭前依次展示核心部件:A柱采用2200兆帕熱成型鋼材,實驗室抗拉強度達行業領先水平;電池包內部14層物理隔離與抗沖擊涂層,在特定高度跌落和穿刺實驗中表現穩定;四合一域控模塊將整車控制器、座艙處理器、輔助駕駛模塊、T-Box集成于同一殼體,體積縮小57%,零件數量減少75%。直播中,工程師反復強調:“不同批次、測試環境可能存在差異,具體以官方檢測報告為準。”
雷軍在拆解當晚的微博轉發,進一步推高了話題熱度。他寫道:“已認真看完拆解,歡迎業內專家繼續拍磚,我們一起把產品做得更好。”這條動態迅速引發評論,既有對小米直面質疑態度的認可,也有從業者提出進一步檢測建議。隨后,小米汽車官方賬號發布長圖,對配置調整、產能與質檢等爭議點作出詳細解釋:工廠實行三班制,每臺車下線前需通過多項抽檢,報告定期向監管部門備案并擇期公開。

直播中的連線環節,為這場技術展示增添了溫度。來自赤峰的車主李先生分享了8月的一次高速側翻事故:車輛被大型罐車撞擊后,A柱、B柱無明顯變形,車門可正常開啟,人員僅受輕微擦傷。事故后,他再次訂購了同型號新車。節目組在畫面下方特別提示:“個案不構成對車輛安全性的絕對保證,事故認定以交警部門報告為準。”
拆解熱度延續至直播結束后,多個平臺涌現出二次創作與技術復現視頻。部分博主參考官方測試條件,自行進行電池包跌落、鋼材硬度對比等小實驗,并在說明中標注“實驗環境與車規標準存在差異,結果僅供參考”。與此同時,理性聲音也在發酵:有觀眾指出,直播鏡頭無法覆蓋全部零部件壽命周期,長期可靠性需時間驗證;企業自證值得鼓勵,但更期待第三方權威機構的獨立報告。
這場拆解引發的討論,折射出消費者對智能汽車安全與品質的更高期待。對廠家而言,將產品置于鏡頭前接受檢驗,是消除信息不對等、建立信任的有效嘗試;對媒體與觀眾而言,保持追問與核實,同樣不可或缺。當“拆車”從營銷事件走向常態化質量溝通,當實驗條件可復現、衡量尺度更統一,行業的透明度或許將因此邁出重要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