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模型技術加速融入城市治理,智慧城市建設正從概念驗證走向規模化應用。然而,過去數年智慧城市3.0階段的實踐暴露出諸多瓶頸:系統孤立、功能割裂、建設成本高企等問題,導致大量項目陷入“建而不用”或“用而不優”的困境。如何打破這一僵局?聯想提出的“城市超級智能體”給出了系統性解決方案,推動智慧城市邁入4.0時代。
在智慧城市3.0階段,AI技術雖在交通、安防、政務等細分領域取得進展,但整體效果未達預期。以極端天氣應對為例,交通、電力、應急部門因數據不互通,需通過人工協調完成路段管制、能源調度和救援,導致響應延遲和管理成本攀升。類似場景中,傳統AI系統往往僅能監測問題,卻無法聯動排水、交通等部門形成解決方案,最終依賴人工介入,智能化淪為“半截子工程”。定制化開發導致建設周期長、成本高,中小城市因資金和技術門檻望而卻步,已建項目也常因維護困難陷入“建成就落后”的循環。
針對這些痛點,聯想城市超級智能體通過“1+N智能體”架構實現全局協同與閉環執行。其中,“1”為城市超級中樞,作為跨領域調度平臺,統一算力、數據和資源接口;“N”為垂直領域智能體,如交通、能源、文旅等,專注細分場景任務。以武夷山文旅場景為例,超級中樞打通游客、企業、景區數據,文旅智能體可自動生成個性化行程,企業快速生成營銷內容,景區動態調控客流,全程無需人工干預,游客滿意度和運營效率顯著提升。
閉環執行能力是另一大突破。依托大模型技術,城市超級智能體構建了“感知-決策-執行-反饋-迭代”的完整鏈條。例如在交通治理中,系統監測到擁堵后,可自動分析原因并調度交警、救護車或調整公交線路,同時向周邊車輛推送繞行信息。通過“數據飛輪”和“Agent-Ops”機制,系統持續積累運行數據,優化決策模型,避免技術滯后。
為降低落地門檻,聯想基于“混合式人工智能優勢集”搭建了標準化技術平臺和模塊化組件。項目實施中,城市超級中樞沿用統一架構,專業智能體通過微調適配需求。在呼和浩特、西安西咸新區等地的實踐中,智能體落地周期大幅縮短,中小城市亦可輕松啟動項目。
這一模式不僅適用于城市治理,也為企業智能化轉型提供了范本。在制造領域,超級智能體可整合生產、供應鏈、質檢數據,當設備故障預警時,自動調度備用設備并調整生產計劃;在物流領域,系統實時分析路況和訂單量,動態優化配送路線。從單點優化到全流程升級,落地導向正成為智能化發展的核心原則。
目前,聯想城市超級智能體已在福建武夷山、湖北宜昌、上海虹口等多地落地,形成可復制的實踐樣板;企業超級智能體也在制造、物流、零售等領域取得突破。隨著技術從概念走向實用,智慧城市與產業智能化的全面普及或將加速到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