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沃爾瑪中國旗下山姆會員店因一項高層人事變動陷入輿論漩渦。前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劉鵬出任山姆會員店中國業態總裁的消息公布后,社交媒體上迅速涌現大量“退卡”“差評”等負面聲音,部分會員甚至公開要求“開除阿里高管”。這場風波的導火索看似是常規人事調整,實則折射出會員制零售與平臺電商兩種商業邏輯的深層沖突。
爭議的直接觸發點在于山姆APP的界面改版。會員發現,商品展示圖從簡潔的白底實物照變為高飽和度精修圖,部分生鮮食品用烹飪成品圖替代原始狀態圖,商品詳情頁的關鍵信息如產地、供應商被模糊處理。這些變化被會員視為“阿里味”過濃的標志。盡管山姆官方回應稱改版早在劉鵬到任前已啟動測試,并已部分恢復白底圖,但會員的抵觸情緒并未平息。
會員的強烈反應源于對山姆核心價值的捍衛。山姆的成功建立在“會員中心制”邏輯之上——通過約4000個SKU的極致精選策略,為中產家庭提供“閉眼買不踩坑”的消費體驗。會員支付的年費本質是購買“精選、省心、可靠”的承諾,而山姆的盈利也高度依賴會員續費率。這種模式要求企業始終將商品品質和會員滿意度置于首位。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平臺電商的“流量中心制”邏輯。以阿里為代表的電商模式通過海量SKU、算法推薦、復雜促銷規則和緊迫感營造,追求GMV和用戶規模的快速增長。這種邏輯在山姆會員看來,恰恰是他們付費想要規避的“選擇疲勞”和“營銷套路”。當山姆APP開始出現“湊滿減”“先用后付”等促銷功能,當精選商品被大眾品牌稀釋時,會員擔憂山姆正從“全球買手”淪為“流量販子”。
風波背后,是山姆乃至整個會員制零售在中國市場的增長困境。近年來,山姆門店數量快速擴張,但會員增速放緩,競爭壓力加劇。在資本市場對增長指標的持續壓力下,如何提升單客價值、挖掘增量成為關鍵挑戰。引入具有流量運營經驗的阿里系高管,或許是山姆試圖破解增長難題的嘗試。劉鵬在天貓國際期間展現的全球選品能力和數字化運營經驗,確實符合山姆的需求。
然而,這種調整的風險在于可能動搖山姆的差異化定位。當“會員第一”的初心被效率與規模追求模糊時,最核心的品牌資產——信任——可能遭受損害。這反映出中國零售業面臨的普遍命題:當互聯網的“效率邏輯”與實體零售的“信任邏輯”碰撞時,企業該如何平衡?
對于山姆和劉鵬而言,當前危機也是轉型契機。平息風波的關鍵不在于徹底否定“阿里基因”,而在于將數字化技術與會員制本質深度融合。例如,利用大數據精準預測會員需求以優化選品,通過數字化提升庫存管理和配送效率以降低成本,增強商品信息透明度以鞏固信任。劉鵬的使命是推動一場“有溫度的數字化”轉型——用技術強化而非稀釋山姆的“會員第一”承諾。
這場風波是中國中產消費者用行動表達的態度:在消費回歸理性的時代,信任已成為最稀缺的商業資產。任何商業模式創新或數字化轉型,若動搖信任基石,終將難以獲得消費者認可。對于零售企業而言,這既是警示也是啟示——在追求流量與效率的同時,必須始終審視自身是否堅守了與用戶的“信任契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