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近日宣布正式啟動一項名為“太陽捕手計劃”(Project Suncatcher)的重大研究項目,旨在探索天基人工智能計算的可行性。該項目計劃在太空中構建一個由太陽能驅動的分布式AI計算網絡,被視為科技領域的“登月級”創新。
根據谷歌發布的詳細技術論文,該項目的核心設想是在地球軌道上部署一組緊湊型太陽能衛星星座。這些衛星將搭載谷歌自主研發的TPU(Tensor Processing Unit)芯片,并通過自由空間光鏈路實現高速互聯,最終形成一個可擴展的分布式算力系統。這種架構突破了傳統地面數據中心的物理限制,為AI計算提供了全新的空間維度。
太空環境為能源利用帶來了革命性優勢。谷歌研究顯示,太空中的太陽能轉換效率是地面的8倍以上,且能夠實現近乎持續的發電能力。這意味著未來的太空算力中心不僅計算效率更高,而且能源消耗大幅降低,為AI模型訓練提供了近乎無限的清潔能源支持。與傳統地面設施相比,這種模式在環保性和可持續性方面具有顯著優勢。
技術驗證方面已取得多項突破。項目團隊在實驗室環境中成功實現了單向800Gbps的光鏈路傳輸速率,這一速度遠超現有地面通信標準。同時,正在開發的精密軌道控制系統可使多顆衛星以數百米間距穩定編隊飛行,形成動態的太空計算網絡。針對太空輻射環境,谷歌對最新TPU芯片進行了嚴格測試,結果顯示其能在遠超五年任務周期的輻射劑量下保持穩定運行,證明了硬件的太空適應性。
經濟可行性分析顯示,隨著商業航天技術的成熟,火箭發射成本正在快速下降。谷歌預測,到2030年代中期,發射成本可能降至每公斤200美元以下,屆時天基AI計算中心的建設和運營成本將與地面數據中心相當。這一成本曲線變化為項目的商業化落地提供了關鍵支撐。
項目已進入實質性推進階段。谷歌計劃于2027年與衛星影像企業Planet開展合作,發射兩顆原型衛星進行在軌驗證。這兩顆衛星將重點測試TPU芯片的太空運行穩定性以及分布式學習算法的可行性,為后續大規模部署積累關鍵數據。此次合作標志著天基AI計算從理論設想向工程實踐邁出了重要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