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曾公開預測,未來五到六年,傳統手機與應用程序可能退出歷史舞臺。隨著AI手機問世兩年,行業正經歷深刻變革——手機廠商的AI戰略重心從端云協同轉向端側模型,端側AI功能日益豐富,人機交互方式或將迎來顛覆性改變。
當前,手機廠商與第三方開發者正圍繞AI生態的邊界展開探索。影目科技運營副總裁印傳學指出,未來AI手機可能徹底摒棄APP模式,用戶只需提出需求,手機直接返回結果,無需關心背后調用的是哪個平臺的服務。這種“需求-結果”的交互模式,正推動手機廠商從硬件提供商向流量分發者轉型。
端側模型的崛起成為行業新趨勢。2023年ChatGPT爆火后,手機廠商集體All in AI,首批AI手機于當年11月上市。去年秋季,行業策略調整,廠商不再單純追求大模型參數規模,而是轉向優化端側模型效率。vivo近期宣布,其AI戰略已全面轉向端側,推出30億參數的端側多模態推理模型;OPPO、榮耀也明確將端側模型作為新戰略重點。
端側模型受重視的背后,是行業對隱私、效率與成本的綜合考量。榮耀產品線總裁方飛表示,端側模型直接綁定用戶數據,能構建專屬個人模型,既保障隱私又提升響應速度。vivo AI產品總經理關巖冰補充,端側是實現個性化智能的關鍵,只有本地模型能實時分析用戶行為、感知屏幕內容。vivo副總裁周圍更直言,通用AI的“軍備競賽”對終端廠商不現實,聚焦個人化智能才是正道。
技術突破進一步推動了端側模型的應用。周圍透露,DeepSeek的技術讓vivo的30億參數模型能力大幅提升,今年推出的端側模型在推理、歸納和復雜任務處理上已超越去年的70億參數模型。現在,vivo、榮耀、華為、OPPO等廠商的端側AI已能獨立完成寫作、圖片精修、會議紀要等任務,無需依賴云端。
在交互設計上,廠商開始分化路徑。榮耀、OPPO、魅族等設置“一鍵AI”快捷鍵,vivo則采用無感化設計,將AI融入用戶習慣。例如,用戶保存錄音時,系統會自動根據內容命名,這種隱性AI設計旨在消除用戶對數據安全的顧慮。
流量分發權的爭奪成為終端生態變革的核心。周圍認為,手機廠商掌握用戶習慣數據,能賦能第三方服務商的智能體,這是廠商的核心價值。但IDC中國研究經理郭天翔指出,目前廠商與應用開發者尚未達成合作標準,雙方都在爭奪AI入口的主導權。
合作范式已初步顯現:手機廠商通過端側模型分析用戶意圖,經授權后將需求分發給第三方APP或智能體。華為的鴻蒙智能體框架已上架80余個應用智能體,覆蓋醫療、娛樂、出行等領域,實現“一句話訂旅行攻略”等場景;榮耀宣布接入超4000個生態智能體,支持3000個場景自動執行;vivo透露將在新系統中上線多個智能體;OPPO則與螞蟻集團合作探索多智能體協同。
技術適配與成本分攤仍是主要挑戰。周圍提到,云端模型基于X86架構,而手機端采用ARM內核,需兼容不同芯片廠的NPU指令集,算子轉換是最大障礙。端側AI對手機配置要求較高,vivo的圖像識別、同聲傳譯等功能需8G以上內存,若低端手機調用云端模型,算力成本可能轉嫁給用戶。
隱私保護被視為端側AI的底線。方飛強調,用戶私有數據絕不能離開終端,這是端側AI與傳統APP的根本區別。隨著戰略重心轉移,終端架構將面臨重構,包括芯片設計、模型與芯片的適配,以及智慧生態的協同。榮耀CEO李健透露,未來芯片可能由手機廠商與芯片商聯合定制開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