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42次南極科學考察隊近日從上海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啟程,開啟為期約一年半的極地科考征程。此次考察預計于2026年5月結束,將由"雪龍"號與"雪龍2"號雙船協同保障,來自全國80余家單位的500余名科研人員參與,并首次邀請泰國、智利、葡萄牙及中國港澳地區等十余個國家和地區的科研力量共同開展多學科研究。
本次考察的核心任務包含三大板塊:首先將重點推進秦嶺站配套設施的完善工作,包括科研棟內部系統升級、儲油供油體系優化以及通訊網絡覆蓋增強等工程;其次在南極半島、阿蒙森海、羅斯海等典型海域實施跨學科綜合觀測,通過海洋生物采樣、大氣成分分析、冰川動態監測等手段,系統研究氣候變化對南大洋生態系統的影響機制;第三項任務聚焦科技創新,將開展我國首個南極內陸冰層深處湖泊科學鉆探試驗,同時對兩款國產極地裝備進行實地驗證。
在裝備創新方面,兩型自主研發的極地特種裝備首次投入實戰應用。其中THT550履帶式牽引車采用獨立驅動四履帶底盤設計,通過優化接觸面積分配,可在零下50℃的冰雪路面保持最大牽引效能,其動力系統經過特殊防寒處理,確保在極端低溫環境下穩定運行。另一款"雪豹"6×6輪式載具則突破傳統設計,采用六輪獨立懸掛與可變胎壓技術,既能適應松軟雪地行駛,也可通過調整輪胎壓力增強碎石路面通過性,該裝備搭載的模塊化任務艙可根據不同科考需求快速更換功能組件。
國際合作成為本次考察的突出亮點。通過建立跨國數據共享平臺,考察隊將與多個國家科研團隊實時交換海洋溫度、鹽度、浮游生物等觀測數據。在羅斯海區域,中泰聯合科考小組將共同開展微塑料污染調查;與智利合作的氣象觀測站則重點監測南極渦旋對全球大氣環流的影響。這種開放共享的科研模式,為構建南極環境保護國際合作網絡提供了新范式。
此次鉆探試驗選址于南極內陸冰蓋某處未知冰下湖區域,計劃通過千米級冰芯鉆取獲取冰下湖水樣本及沉積物。科研團隊開發了新型熱熔鉆進系統,該裝置通過精確控制加熱溫度,可在避免污染的前提下穿透厚冰層。同步部署的自主水下機器人將攜帶多參數傳感器,首次對冰下湖的物理化學環境進行原位探測,這項研究有望發現極端環境下的新型微生物群落,為地球生命起源研究提供重要線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