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家電行業的財報季中,格力電器公布的業績數據引發市場關注。這家以空調為核心業務的家電巨頭,在2025年前三季度遭遇營收利潤雙降的困境,單季度表現尤為嚴峻,折射出傳統家電企業在新周期下的轉型壓力。

財報顯示,格力電器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371.8億元,同比下降6.5%;凈利潤214.61億元,同比減少2.27%。第三季度單季營收398.55億元,同比下滑15.09%;凈利潤70.49億元,同比下降9.92%。這一數據不僅延續了上半年以來的增長乏力態勢,更顯示出核心業務承壓加劇的特征。作為占營收比重達78.38%的空調業務,其市場表現直接決定了企業整體業績走向。
行業數據印證了這種困境的普遍性。奧維云網監測顯示,2025年空調市場持續調整,9月零售量同比下降21.2%,其中線上渠道下滑29%,線下渠道下滑38.1%。生產端同樣承壓,11月內銷排產同比下降19.8%,出口排產下降15.7%,連續兩個月出現大幅收縮。行業分析師指出,去庫存周期殘留、消費需求轉變以及產品同質化競爭,共同構成了當前市場的三重壓力。
這種行業性調整對格力的影響尤為顯著。回顧其業績軌跡,2021-2024年間公司凈利潤保持正增長,2023年更實現歸母凈利潤18.41%的峰值增速。然而進入2025年,增長動能明顯衰減,前三季度凈利潤增速轉負,顯示出行業調整期對龍頭企業的影響具有滯后性和持續性特征。
在內部挑戰之外,新興勢力的崛起構成了新的競爭維度。10月下旬,小米武漢智能家電工廠正式投產,這座規劃產能700萬套的數字化基地,每6.5秒即可下線一臺高端空調。小米集團半年報顯示,2025年二季度智能大家電收入同比增長66.2%,其中空調出貨量超540萬臺,同比增速超過60%。這種從代工轉向自主制造的模式轉變,正在重塑行業競爭格局。
兩家企業的競爭早已滲透到多個層面。從2013年著名的"十億賭約"開始,到2018年小米正式進入空調市場,雙方在產品性能、售后服務、價格策略等領域展開多輪交鋒。2025年,這種競爭進一步升級:小米宣稱7月線上銷量反超格力,格力則通過不同統計口徑的數據進行反駁;在服務領域,小米將中央空調納入"十年免費包修"范圍,格力則以"十年不修才是實力"回應;產品層面,雙方甚至通過拆機對比等方式爭奪技術話語權。
從業務結構看,小米的IoT與生活消費產品占比已從2024年二季度的30.1%提升至2025年二季度的33.4%,成為增長核心引擎。其中空調業務的快速放量,不僅推動智能大家電收入增長66.2%,更帶動產品平均售價提升,顯示出高端化戰略的初步成效。這種發展態勢,對傳統空調企業構成雙重挑戰:既搶占市場份額,又重塑行業價值標準。
面對內外部挑戰,格力電器正在尋求突破路徑。太平洋證券研報認為,公司長期增長動力仍存,空調與暖通板塊的技術積累、新能源業務的布局潛力,以及當前處于低位的估值水平,都為未來修復提供可能。但短期來看,行業競爭加劇、原材料價格波動、海外拓展不確定性等因素,仍需持續關注。在這場傳統與新興勢力的博弈中,渠道革新效率、生態構建能力,將成為決定競爭格局的關鍵變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