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假期前后氣溫驟變,社交平臺上“今年秋天格外短”“大概率是冷冬”等話題引發廣泛討論。盡管網友們表面上保持淡定,但實際行動卻暴露了真實需求——紛紛打開手機搜索羽絨服等御寒裝備。這一現象直接推動了高端羽絨服市場的爆發式增長,千元價位產品成為消費新寵。
據電商平臺數據顯示,10月9日至15日期間,京東中長款羽絨服成交額同比增長180%,運動羽絨服增長4倍,戶外品類增幅超300%。淘天平臺同樣表現亮眼:售價2378元的北面羽絨服和萬元級始祖鳥夾克分別售出超9000件和200件,部分運動戶外品牌開賣半小時即破億銷售額。凱樂石5000GT系列因銷量激增導致缺貨,二級市場甚至出現溢價轉賣現象。
消費者對高端羽絨服的追捧,折射出需求結構的深層變革。除保暖性能外,設計感與品牌文化成為重要考量因素。以迪桑特為例,該品牌抖音話題播放量突破19.6億次,用戶自發創作的“人生大路為何從不犯錯,只因我穿的是迪桑特”等梗文化,強化了品牌與消費者的情感聯結。高價羽絨服逐漸從功能性單品演變為社交貨幣,承載著自我表達與個性彰顯的需求。
高端市場的火熱也重塑了消費認知,“300元以下難買真羽絨”成為社交媒體熱議話題。中國羽絨工業協會專家指出,羽絨成本占比因材質差異顯著:鵝絨占整衣成本的35%-70%,鴨絨占15%-65%。以90%絨子含量的白鴨絨為例,每千克價格在420-550元之間,制作一件150克充絨的成衣,僅羽絨成本就達63-83元。疊加面料、人工及運營成本后,合理售價很難低于300元。目前市面上的低價產品多為庫存款、輕薄款、兒童款或絨子含量較低的灰鴨絨制品。
這種認知轉變與社交情緒形成合力,推動消費決策。當“朋友都有了,就我沒有”的從眾心理遇上“羽絨服要穿多年”的消費理性,高價產品更容易獲得認可。Z世代作為戶外運動主力軍,其消費行為進一步加劇了這一趨勢。《2025得物戶外運動白皮書》顯示,80%戶外用戶為Z世代,近60%年裝備消費超8000元,且96%的資深用戶計劃持續投入。
對年輕消費者而言,“功能性美學”是核心購買驅動力。他們要求裝備既具備專業性能,又能通過獨特設計實現風格化表達。這種需求催生了兩類市場現象:一是始祖鳥、北面等高端品牌憑借標志性產品破圈,吸引非專業用戶;二是波司登等傳統品牌加速高端化轉型,通過科技款、時尚款拓展客群。財報顯示,波司登2024/25財年營收259.02億元,凈利潤35.1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1.58%和14.31%,高端戰略成效顯著。
原材料成本上漲為市場增添變數。受年初養殖業波動影響,羽絨價格持續走高,品牌方面臨成本壓力。盡管消費者對高端產品熱情不減,但關于“實際價值與性價比”的討論日益增多。如何在維持高端定位的同時覆蓋大眾需求,將成為行業未來競爭的關鍵命題。當前市場已呈現明顯分化:一邊是社交媒體驅動的情緒消費,一邊是成本壓力下的理性審視,這種張力將持續重塑羽絨服行業的競爭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