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規劃實施以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進入高速發展期,動力電池產業作為核心支撐領域,在市場規模擴張、技術迭代升級以及配套設施完善等方面取得顯著進展,成為推動汽車產業綠色轉型的關鍵力量。工信部最新數據顯示,我國動力電池年產量從2020年的83.4GWh躍升至2024年的超1000GWh,四年間實現十倍增長。為進一步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2025新能源電池產業發展大會近日召開,匯聚行業領軍企業與專家,共同探討技術突破與生態協同路徑。

固態電池技術成為本次大會焦點。欣旺達動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會上發布新一代全固態電池產品“欣·碧霄”,其能量密度達400Wh/kg,20Ah電芯在超低壓力(不足1MPa)下循環壽命突破1200周,并通過200℃熱箱等極端安全測試。公司中央研究院院長徐中領透露,實驗室已研發出能量密度更高的520Wh/kg鋰金屬超級電池樣品,軟包循環次數超500周。他介紹,欣旺達自2015年布局固態電池技術,已形成清晰的技術迭代路線:第一代半固態電池能量密度超300Wh/kg;第二代半固態電池進入中試階段;第三代全固態電池完成400Wh/kg產品方案與工藝驗證。根據《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3.0》,全固態電池預計2030年實現小規模應用,2035年有望全球推廣,屆時成本、性能與適應性將更貼近市場需求。
超充技術普及與低溫充電突破同步推進。北京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孫佳指出,800V高壓架構在新能源車型中的滲透率快速提升,2025年上半年已達9.5%。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數據顯示,截至9月底,全國充電基礎設施(槍)總數達1806.3萬個,同比增長54.5%。但用戶調研顯示,高效補能仍是核心需求。為此,北汽新能源率先量產800V高壓超充車型,并聯合清華大學、殼牌開發全氣候超充站,通過極速電池加熱技術解決低溫充電難題。孫佳解釋,電芯溫度在0至40攝氏度時活性最佳,該技術可確保冬季充電效率與常溫一致,提升用戶體驗。
充電運營商通過技術創新賦能產業升級。特來電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趙健提出,充電行業將迎來無人駕駛、超充與虛擬電廠三大新時代。針對超充資源浪費問題,特來電推出“智能共享超充”方案,通過液冷技術與智能調度實現功率動態分配,提升設備利用率。在虛擬電廠領域,公司推動“充電網、微電網、儲能網”融合,將充電站升級為智慧能源節點。以青島工業園區為例,園區通過光伏發電每日產電3萬度,自用1.7萬度后,剩余電量以優惠價格供員工車輛充電;遇陰雨天氣則釋放儲能電量,形成“發電-用電-儲能”閉環。這一模式不僅降低用電成本,還助力“雙碳”目標實現。
產業生態協同成為企業戰略核心。欣旺達動力科技副總裁王華文表示,公司正從“產品制造”向“生態構建”轉型,通過“全產業鏈參與、全區域布局、全生命周期管理”戰略,形成從上游材料到梯次回收的閉環能力。北汽新能源則打造全場景能源網絡,互聯互通上百家合作方,覆蓋主流運營商與聚合平臺,以數據反哺技術迭代。特來電自成立之初便堅持“充電網”理念,通過群管群控與大數據分析保障充電安全,聚合電動汽車儲能特性。趙健強調,生態協同需打破行業壁壘,通過標準統一與開放共享,聯合車企、電網等上下游企業推動模式落地。
從技術突破到生態融合,中國新能源產業正經歷深刻變革。電池企業、整車制造商與充電運營商的協同創新,不僅重塑產業格局,更為全球競爭構筑技術壁壘。在這場能源變革中,系統化協同正成為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