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天文觀測顯示,星際彗星3I/ATLAS正經歷劇烈的物質噴發過程。這顆來自太陽系外的天體在接近太陽時,表面冰層與塵埃被強烈加熱后噴射而出,形成明顯的物質流。該現象由加那利群島特內里費島泰德天文臺的兩米雙筒望遠鏡捕捉,通過159次每次50秒的曝光合成圖像,清晰展現了彗星的結構特征。
合成圖像中,彗星核心呈現為黑色圓點,周圍環繞著由氣體和塵埃構成的白色彗發。一道紫色標記的噴流從核心向太陽方向延伸,這種朝向熱源的物質噴射現象在太陽系彗星中較為常見。研究人員指出,噴流成分可能包含二氧化碳和微小塵埃顆粒,這與詹姆斯·韋布空間望遠鏡今年8月的觀測結果一致。
作為已知第三個穿越太陽系的星際天體,3I/ATLAS目前正以高速沖向太陽。預計10月30日將抵達近日點,屆時與地球距離將縮短至1.8個天文單位,這一范圍使小型天文望遠鏡即可觀測到該彗星。此后,它將逐漸遠離太陽系,重返深空。
參與觀測的"光橋"研究機構首席科學官米格爾·塞拉-里卡特解釋,彗星表面受熱不均導致這種現象。面向太陽的區域升溫最快,當表層存在薄弱點時,地下氣體就會突破表層形成噴流。他特別強調,彗尾背離太陽延伸的特征完全符合冰質天體的物理特性。
據估算,噴流物質已延伸至彗星表面約1萬公里外,這個距離超過美國本土東西跨度的兩倍。隨著彗核自轉,噴流物質會逐漸擴散,部分留在彗發中,其余則在太陽輻射壓力推動下進入彗尾。這種現象與2020年哈勃望遠鏡觀測到的C/2020 F3 NEOWISE彗星活動特征高度相似。
研究人員特別說明,此次公布的圖像尚未經過同行評審。但觀測數據清晰顯示,噴流物質在太陽風作用下持續改變形態,這種動態變化為研究星際天體的物質組成和活動機制提供了珍貴樣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