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關于iPhone Air停產的消息引發了廣泛關注。有博主爆料稱,由于國內外市場銷量不佳,iPhone Air已處于停產狀態。然而,經過深入調查發現,這一說法存在明顯的斷章取義。
據原博主透露,實際停產的是iPhone Air的金屬件前加工制程,而非整機停產。這些金屬件在產品發售前已提前生產,且能滿足當前訂單需求,因此無需繼續加工。蘋果計劃在積累一定訂單后,再啟動新金屬件的生產。這一消息被部分媒體曲解為"iPhone Air停產",引發了不必要的市場恐慌。
從銷量預期來看,iPhone Air的市場表現并不令人意外。供應鏈消息顯示,蘋果內部對該機型的銷量預期僅為百萬級,遠低于iPhone 17標準版和Pro版千萬級的預期。這種差異在產品發布時已有所體現,市場對iPhone Air的冷淡反應屬于可預見范圍。
作為數碼愛好者,更值得關注的是iPhone Air在技術層面的突破。這款產品不僅是對折疊屏的探索,更體現了蘋果對未來十年技術發展的布局。通過拆機分析發現,iPhone Air在材料工藝、內部堆疊和元器件小型化三個維度實現了重要創新。
在材料應用方面,iPhone Air采用了5級鈦合金,這種由90%鈦、6%鋁和4%釩組成的"黃金配比"合金,顯著提升了機身強度和耐熱性。鋁元素的加入增強了合金在高溫下的穩定性,防止變形軟化;釩元素則提高了材料的可鍛性和斷裂韌性,使加工更便捷。這種航空級材料的應用,使iPhone Air的中框厚度降至0.6毫米,同時保持了出色的抗凹陷能力。
內部結構設計上,iPhone Air采用了類似安卓的三段式布局,主板橫向排列并上移,形成主板/攝像頭、電池、馬達和麥克風的分層結構。這種設計不僅避免了機身彎折時對主板的損傷,還為電池騰出了60%的內部空間。盡管配備了3149mAh電池,但實際續航測試顯示,3小時使用后剩余電量僅為67%,表現略遜于iPhone 17標準版。
在空間利用上,蘋果展現了極致的工程能力。頂部凸臺設計(Plateau)通過內部掏空處理,容納了攝像頭、揚聲器和主板雙層疊板。為增強結構強度,蘋果在凸臺四周采用點膠加固,并附加金屬片。盡管如此,該區域仍是玻璃蓋板最易破損的部位,實際使用中仍存在摔碎風險。
元器件小型化方面,iPhone Air的主板采用了雙層疊板設計,底板厚度僅0.54毫米,重量不足10克。這種緊湊設計集成了A19 Pro級別的算力,為可穿戴設備的應用提供了想象空間。主板表面簡潔,電感、電容等元件被SiP(系統級封裝)技術所取代,顯著提升了集成度。
SiP封裝技術將處理器、內存、射頻等元件集成到基板中,再切割為小型模塊,類似于芯片制造工藝。這種技術此前已應用于Apple Watch,現在正向手機主板遷移。通過提升集成度,SiP在減小體積的同時,實現了更好的性能和更低的功耗。
從設計理念來看,iPhone Air體現了蘋果對"設計優先"的堅持。與iPhone 17 Pro的實用導向不同,iPhone Air更注重對未來技術的探索。這種探索不僅體現在材料和結構上,還包括首次應用的C1X基帶芯片。通過這些創新,蘋果或許正在為實現"一整塊玻璃"的透明iPhone奠定技術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