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2025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在上海拉開帷幕,來自全球的25位諾貝爾獎、圖靈獎、沃爾夫獎、菲爾茲獎等頂級科學獎項得主齊聚滴水湖畔,共同見證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獎的頒發。
在頒獎儀式上,“智能科學或數學獎”授予了美國斯坦福大學名譽講席教授孫理察,以表彰他在幾何分析與微分幾何領域的開創性貢獻。孫理察指出,上海已成為不可忽視的數學研究中心,擁有兩所世界級數學研究所。他觀察到,許多資深中國數學家選擇回國發展,中國的科研環境持續優化,預計未來五到十年,中國在人工智能等領域的發展將對全球產生深遠影響。
孫理察與著名數學家丘成桐有著深厚的師生情誼,丘成桐不僅為他取了中文名“孫理察”,還與他合作攻克了廣義相對論中的“正質量猜想”這一核心難題。兩人長達五十年的合作,既是學術上的伙伴,也是生活中的摯友。
“生命科學或醫學獎”由康奈爾大學的斯科特·埃默爾和猶他大學的韋斯·桑德奎斯特共同獲得。他們成功破解了細胞膜蛋白在細胞內被捕獲和降解的難題,這一發現對預防艾滋病感染具有重要意義。斯科特·埃默爾表示,此次獲獎為中美科研合作打開了新的大門,將進一步促進雙方在科學領域的交流。
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獎自2021年在上海創設以來,已成功舉辦四屆,共有12位科學家獲此殊榮,其國際影響力和權威性不斷提升。
八年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每年秋季都在上海臨港舉辦,吸引了大量全球頂尖科學家和青年科研人員參與。前沿思想的碰撞不僅帶來了新的研究思路,還產生了顯著的“溢出效應”:上海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成為前沿研究的重要基地,一個科學家社區也在臨港逐步形成。
論壇期間,菲爾茲獎、科學突破獎和諾貝爾獎得主等“科學巨星”與青年科學家面對面交流。面對青年科研人員提出的“基礎研究是否有未來”“無用的好奇心價值幾何”等問題,2024年加拿大蓋爾德納國際獎得主尚卡爾·巴拉蘇布拉馬尼安分享了自己的經歷。他表示,自己從未刻意追求“有用”的研究,但最終常常收獲意想不到的成果。
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邁克爾·萊維特也分享了他的觀點。他承認,在研究過程中有時會感到氣餒,甚至懷疑自己工作的價值,但他認為,這正是基礎科學的魅力所在。
青年科學家與頂尖科學家的對話,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科學精神的共鳴。頂尖科學家的理念激發了青年人對科研純粹性的思考,幫助他們建立科研自信。
香港理工大學語言科學及技術學系副教授張偲偲認為,不同代際科學家之間的溝通對科學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德國亥姆霍茲研究中心的研究員瑞貝卡·布克霍爾茨則表示,從這些“科學前輩”身上,她獲得了許多鼓舞和樂觀的觀點。
上海以科學為紐帶,搭建了全球智慧分享的平臺,促進了科研國際合作,培育了青年科學力量。科學家們也在一屆屆論壇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兩度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巴里·夏普利斯教授在頂科協會的支持下,與上海交通大學合作建立了點擊化學實驗室。他希望通過這種創新性的化學方法,降低藥物早期研發的技術門檻。上海交通大學點擊化學實驗室主任董佳家表示,創辦該實驗室旨在為中國的制藥業探索一條創新之路。夏普利斯則認為,這是一份“必須歸功于中國”的禮物。
過去八年,頂科論壇帶動了新的科研力量向臨港新片區匯聚,吸引了超過600名海內外高層次人才。臨港實驗室等3個高能級實驗室已落地,2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正在建設中。交大、北大、復旦等高校院所還設立了14家高水平科創平臺。
從頂科論壇會址到莫比烏斯公園,再到聯合實驗室和人才公寓,一個占地2.5平方公里的頂科社區已經形成,科研工作者可以在這里一站式工作和生活。
正如一位諾貝爾獎得主在開幕論壇上所說:“進步從來不是一個人的力量,而是無數提出問題、分享想法的人共同推動的。”上海正在構建的,正是屬于未來科學的共同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