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起因未成年人誤購潮玩卡片引發的消費糾紛引發社會熱議。一名11歲女孩在二手交易平臺花費500余元購買卡片后,家長申請退款時遭遇賣家提出“寫檢討書”“當眾扇耳光”等不合理要求,事件經媒體報道后迅速成為公眾關注焦點。
江蘇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就此事明確表態,指出賣家行為嚴重違背未成年人保護原則。根據《民法典》規定,8周歲以上未成年人屬于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其進行的非純獲利益且超出認知范圍的消費行為,在未獲法定代理人追認的情況下,家長要求退款具有法律依據。
消保委法律專家強調,依據《未成年人保護法》相關條款,經營者面對未成年人消費糾紛時,應當采取有利于未成年人權益的處理方式。要求家長通過辱罵、體罰等精神壓迫手段達成退款條件,不僅違反法律規定,更可能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造成二次傷害。
針對民事行為效力問題,消保委援引《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七條指出,被撤銷的民事法律行為自始無效,行為人因該行為取得的財產應當予以返還。在此類事件中,家長、平臺、賣家三方均需承擔相應責任:家長應妥善保管支付賬戶并加強消費教育;平臺需完善實名認證和交易審核機制;經營者則應在銷售虛擬商品時明確提示風險,建立合規的糾紛處理流程。
調查發現,當前部分二手交易平臺存在未成年人身份核驗漏洞,導致低齡用戶可繞過監管完成大額交易。某潮玩平臺數據顯示,2024年涉及未成年人的退款申請同比增長37%,其中虛擬商品交易占比達62%。專家指出,這類交易往往缺乏實體商品交付環節,增加了消費糾紛的認定難度。
江蘇省消保委呼吁,網絡交易平臺應盡快建立未成年人誤購專項處理機制,明確退款審核標準與處理時限。同時建議家長定期檢查賬戶交易記錄,通過設置支付密碼、開啟消費提醒等方式強化監護責任。對于收藏類、虛擬類商品銷售,經營者應當采用顯著字體提示風險,并在退款協商中保持必要克制。
這起事件再次將未成年人數字消費保護推上風口浪尖。隨著移動支付滲透率持續提升,如何構建兼顧交易效率與未成年保護的監管體系,已成為行業治理的重要課題。法律人士建議,可探索建立未成年人消費信用預警機制,通過技術手段識別異常交易模式,從源頭減少此類糾紛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