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探月工程即將迎來又一里程碑時刻。計劃于2026年前后發射的嫦娥七號探測器,將首次造訪月球南極地區,執行包括水冰探測在內的多項關鍵科學任務。這項任務若能成功,中國有望成為全球首個在月球發現水資源的國家,為人類深空探索開辟新紀元。
作為中國月球探測計劃中復雜度最高的航天器,嫦娥七號將采用軌道器、著陸器、月球車、探測器及中繼衛星的組合架構。工程總設計師透露,探測器擬著陸區域將選擇"日照時長超過100天"的特殊地帶,這種選址既能保障設備長期運行,又可深入隕石坑底部開展現場分析。著陸后,探測器將運用多種先進儀器對月壤進行水體檢測,重點尋找可能轉化為飲用水、氧氣及火箭燃料的水冰資源。
此次國際合作達到新高度,俄羅斯、埃及、巴林、泰國、意大利、瑞士等六國科研機構,以及夏威夷的國際月球天文臺協會,均向中國國家航天局交付了科學儀器。這些設備將協助開展環境監測、物質成分分析等聯合研究,標志著中國航天合作網絡已覆蓋傳統伙伴與新興空間國家。
與美國探月計劃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在時間進度上占據優勢。今年早些時候,美國直覺機器公司的IM-2著陸器與NASA的月球開拓者號軌道器均未能成功進入月球軌道。而原定2024年發射的VIPER極地探測車,在經歷項目取消與重啟后,發射時間已推遲至2027年。這意味著在月球南極水資源探測領域,中國將率先取得突破性進展。
任務團隊坦言,此次探測面臨三大技術挑戰。首先是極端低溫環境,南緯85度以上區域晝間最高溫達零下110攝氏度,陰影區更可能低至零下230攝氏度。其次是復雜地形,崎嶇的月表要求探測器實現厘米級精度著陸。第三是通信導航難題,極地地區太陽高度角不足0.5度,長陰影將嚴重影響光電設備運行與能源供給。
緊隨嫦娥七號之后,嫦娥八號計劃于2028年發射。該任務將重點測試原位資源利用技術,即直接從月壤中提取并制造建筑材料的能力。這兩項任務的連續實施,將為2030年前后實現中國載人登月奠定堅實基礎,標志著中國航天正從月球探測向月球基地建設穩步邁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