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根河市,被譽為“中國冷極”,全年封凍期長達210天,距離最近的主城區單程近3小時。對于生長在這里的田宇來說,購物曾經是一件麻煩事。然而,隨著電商平臺的普及,特別是拼多多的出現,她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年是田宇網購的第十個年頭,她常用的購物App也迎來了十周年慶典,首頁特設“10周年優惠大促銷”入口。田宇在新家通過拼多多拼單了一臺洗衣機,僅花費1000多元,四五天就包郵送上門,用著十分滿意。如今,小到幾塊錢的洗碗布、清潔劑,大到數百元的洗漱臺、坐便器,甚至千元的冰箱、洗衣機,田宇都選擇在拼多多上購買。
田宇的購物經歷并非個例。在2015年4G網絡剛剛大規模鋪開時,人們對移動支付和在線購物還持觀望態度。然而,田宇卻在一檔綜藝節目中了解到拼多多,被其拼單玩法和優惠價格所吸引。如今,拼多多的年活躍用戶已超過9億,活躍商家數上千萬,成為城鎮鄉村生活的一部分。從東北林區到西北高原,從西南山區到東南沿海,互聯網消費從一道“嘗鮮甜點”變成了全民共享的“基礎主食”。
宋宋是拼多多的早期用戶之一。2016年1月28日,拼多多App上線僅三個月,她就在同事的推薦下完成了第一單拼單——進口麥片,價格優惠一半。這種由熟人推薦、多人拼團的新型購物方式,讓宋宋感到新鮮而有趣。“不領優惠券、不加購物車,在微信內就能快速下單支付,還能賺到與人分享的快樂。”宋宋說。隨著拼單次數的增加,拼多多似乎更懂她了,推薦的家居好物、當季水果總能擊中她的需求。
在呼倫貝爾大草原,白嘎麗瑪的記憶中童年少電、沒網,買菜要坐車去隔壁村,上縣城采購來回一次4小時。由于“不包郵”、“退貨難”等問題,村里人一度在“縣”購和網購之間選擇了不消費。然而,隨著村里通路、通電、通網,拼多多引領電商西進,草原也被擁入包郵的懷抱。如今,白嘎麗瑪最快3-4天、最晚一周就能收到拼單商品。她在拼多多上買到了燈具、一次性洗漱品、民宿特色地板革等用品,辦起了一家蒙古包民宿,盛夏兩個月收入最高能達到10萬。
青海省夏吾特村的公保加是少有的大學生,畢業回鄉后把小超市建成了村級CBD,提供吃住用“一條龍”服務。看到村民開始用智能手機刷短視頻,公保加主動對接快遞公司,在小超市建起快遞驛站。2022年起,拼多多發起“西進行動”,通過模式創新和物流補貼,促使西行包裹物流成本大幅下降。如今,每天進到“鄉村CBD”的包裹超過100件,旅游旺季甚至接近200件,其中超八成來自拼多多。
“以前買東西是一個錢,運費是另一個錢,很多人就不愿意買;現在不僅包郵,很多商品還有運費險,退貨都免費,大伙兒買東西意愿很高。”公保加說。村民們如今想要什么都能在線上買到,縣城130元的插排,拼多多30元就能買到,還包郵送來。夏吾特村與外界的距離拉近了,生活也變得越來越豐富。
在四川涼山的美姑縣,彝族小伙吉克古千也感受到了拼多多的便利。十年前,他所在的美姑縣交通不便,從下單到收貨起碼得等上一周。然而,2020年以來,多多買菜在全國大范圍鋪開,把站點開進了美姑縣。當飽滿的陽光玫瑰、青綠的油麥菜、鮮活的鱸魚在下單次日抵達這座涼山腹地的小縣城,多多買菜的名字被口口相傳。吉克古千介紹,受氣候條件限制,當地少有種植綠葉菜,小時候一年到頭家里都在吃酸菜燉土豆,現在新鮮蔬菜變著樣地買,站里僅雞蛋一天就送出上萬個。
從沿海到邊疆、從高原到深山、從老人到青年,拼多多悄然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它不只是一家電商,更成為一種基礎設施,讓實惠盡可能抵達更遠的地方。回重慶山村工作的李春花起初是全村老人的“代購”,幫腿腳不便的老人買電飯鍋、為堅持砍柴做飯的阿姨買“劈柴尖”、替獨自生活的夫妻拼電磁爐。后來,她甚至教會了不少老人自己網購。“老人們最在意幾件事:東西要實惠,質量要過得去,關鍵是不能有郵費!”李春花說,拼多多正好滿足了這些需求。
在海南縣城的陳晨,自2016年首次拼單至今已近十年。她由一名職場單身女性成長為二孩母親,給村里孩子的小零食、出差用的直發梳、女兒學習啟蒙的繪本、每日生活不可或缺的果蔬……每件商品都融進了陳晨的生活和工作。于她而言,拼多多既像街邊十元店,紙品、發飾、五金、文具等生活日百唾手可得;也像一座無所不包的百貨商城,珠寶服飾、家電數碼、潮流奢品應有盡有。
十年間,拼多多商品更豐富了,從拼單爆款到涵蓋衣食住行全品類;物流更快了,多多買菜更是讓“次日達”成為日常;服務更完善了,從七天無理由退換貨到售后主動適時介入;場景更多了,業務從純粹的拼團延伸到社區團購、跨境網購等更多生活角落。技術在迭代、規模在擴張、玩法在創新,但有些東西從未改變:堅持消費者導向,尊重消費者的每一分錢。坐在新家的沙發上,田宇打量著頭頂吊燈光影流轉,浴室奶油風一體柜溫潤柔和,與心中精心規劃的家的模樣逐漸重合,她心滿意足地笑了。更好的生活還在后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