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可持續全球領導者大會上,智元機器人合伙人、高級副總裁王闖向媒體拋出一個判斷:“人形機器人行業已進入黃金發展階段。”這一論斷背后,是智元機器人率先實現規模化量產的里程碑——今年1月,第1000臺通用具身機器人走下生產線,標志著行業從實驗室走向市場的關鍵跨越。
“量產不是簡單的組裝,而是對精準度的極致追求。”王闖以機器人“標準站立”指令為例,解釋行業面臨的特殊挑戰:擁有數十個自由度的人形機器人,每個關節都需要單獨標定,任何微小偏差都可能導致動作錯位。為攻克這一難題,智元構建了包含九十余個工站、上千個參數的管控體系,確保每臺機器人下線時都能保持動作一致性。
這種對品質的苛求,為商業化鋪平了道路。據王闖透露,2024年被定義為量產元年,2025年則成為商業化突破的關鍵節點。目前遠征系列出貨量已突破千臺,明年計劃將產能提升至數千臺規模。更令人矚目的是營收表現,“今年增長曲線呈指數級上升,遠超行業平均水平。”
海外市場成為新的戰略焦點。王闖透露,第四季度將啟動全球布局,通過沃爾瑪、亞馬遜等線上線下渠道觸達消費者。在技術共享方面,公司采取差異化策略:最前沿技術優先與合作伙伴落地,成熟技術則通過開源推動行業進步。“既要保持技術領先,也要承擔行業責任。”
養老領域的應用場景正在打開新空間。王闖將服務劃分為三個階段,當前主攻退休人群的情感陪伴需求。在上海某養老院的實踐中,機器人通過說相聲、跳舞等文藝表演,為老人提供情感慰藉。“養老不是簡單的護理,而是要創造有尊嚴、有趣味的生活。”
硬件研發仍在突破瓶頸期。王闖坦言,當前產品處于“擬人”階段,雖能完成流暢舞蹈動作,但靈巧手負載能力僅1公斤左右,與人類二十余個自由度、數十公斤提舉能力存在差距。不過他堅信,隨著材料科學進步,“未來機器人可能綜合運用元素周期表所有材料,實現超越人體的性能。”
對于行業競爭格局,王闖認為不會出現寡頭壟斷。“這個產業比汽車更復雜,需求更分散。”他以手機行業傳音專注非洲市場、汽車領域坦克300深耕越野賽道為例,指出細分領域存在大量機會。“每家公司都能找到自己的生態位,全球市場的差異化需求將催生更多創新。”
回望入行初期,王闖感慨行業進化速度超出預期。“原本以為要三五年才能看到實際應用,現在每周都有技術突破。”在他看來,這種“寒武紀式爆發”正是黃金期的典型特征——當技術積累達到臨界點,創新就會像生命大爆發一樣涌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