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顯示,月球背面采集的樣本中檢測出的特殊氧同位素特征水,極有可能源自這類富含揮發性物質的隕石撞擊。CI型碳質球粒隕石因其高含水量和有機質含量,被稱為"太陽系的活化石",但其在地球上的保存極為困難。地球濃厚的大氣層和活躍的地質活動,導致這類隕石在抵達地表前多已焚毀或風化,現存樣本不足隕石總數的1%。
與地球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月球缺乏大氣保護和地質活動,其表面完整保存了數十億年來的撞擊記錄。研究團隊通過創新分析技術,在微小的月壤顆粒中識別出隕石撞擊形成的熔融結晶產物。這些直徑僅毫米級的碎屑,記錄著太陽系早期演化過程中小行星帶物質向內太陽系遷移的重要信息。
項目負責人指出,CI型隕石在月球表面的分布比例顯著高于地球,這為驗證隕石輸水理論提供了理想場所。通過系統建立月壤中隕石物質識別方法,研究證實了外太陽系小行星攜帶的水分可通過撞擊方式輸送至地月系統。該發現不僅改寫了月球水循環的認知框架,更為未來月球基地建設的水資源利用提供了科學依據。
在實驗分析過程中,科研團隊展現了卓越的技術實力。通過掃描電鏡與同位素分析的聯合運用,他們在極有限的樣本量中完成了物質溯源。這種精密研究方法為后續地外樣品分析樹立了新標桿,相關技術已應用于后續月球及小行星采樣返回任務的預研工作。
這項突破性成果標志著中國深空探測從器物探索向科學發現的實質性跨越。隨著嫦娥系列任務持續推進,月球背面這座"天然歷史博物館"正逐步揭開太陽系早期演化的神秘面紗。研究團隊透露,月壤中發現的有機質成分與水合礦物共存現象,或將為生命起源研究帶來新的啟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