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聯合科普中國、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及Bioart生物藝術等機構,發起了一場聚焦AI時代科研變革的深度討論。活動特別邀請到2025年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獎得主孫理察、斯科特·埃默爾和韋斯·桑德奎斯特三位科學家,與平臺上的科研工作者及愛好者展開對話。這場以“科研新范式”為主題的討論,不僅涉及前沿學術議題,更延伸至科研人員的生活狀態,引發廣泛共鳴。
斯坦福大學名譽教授孫理察將焦點對準AI與數學的融合。他提出:“AI的發展將如何重塑純數學與應用數學的研究路徑?”對此,知乎用戶Jaysny認為,AI能處理人類難以企及的海量數據并生成可靠猜想,可能催生“數據科學數學”這一新領域。然而,近期一起關于GPT-5的爭議事件暴露了技術局限——兩位研究人員聲稱用該模型解決了10個“百年懸案”級數學難題,但事后證實,GPT-5僅是檢索了已有成果,而非獨立推導新證明。統計學答主范函子Skyline指出,目前AI更多是作為“更強大的同行”,輔助而非顛覆數學研究范式。
猶他大學生物化學系主任韋斯·桑德奎斯特的提問則指向基礎科學的社會價值:“基礎科學如何推動人類健康與工業進步?”東京大學物理學碩士千葉絮語以量子力學為例,說明海森堡的矩陣力學如何衍生出電子與自動化技術,最終引領信息革命。另一位答主系統與控制用比喻概括其重要性:“基礎科學為社會發展提供頂級‘傳感器’和‘系統模型’——沒有前者,系統如盲人;沒有后者,控制器似莽夫。”
康奈爾大學名譽教授斯科特·埃默爾的問題更具針對性:“細胞中的ESCRT復合物在神經元中有何特殊作用?可能如何影響神經退行性疾病?”這一提問引發了遺傳學、生物學等領域答主的跨學科討論,展現了科學交流的活力。
除了嚴肅議題,活動還探討了科研人員的日常困境。針對“如何平衡科研與生活”的問題,答主桑弘倉鼠以幽默筆觸描述現狀:“截止日期遙遠時,工作仿佛不存在;臨近時,生活又像被遺忘。”答主司馬懿則從職業性質分析,指出科研成果直接關聯個人簡歷,使研究者成為“自己的老板”,模糊了工作與生活的界限。
這場由頂尖科學家發起的討論,被參與者形容為“科學嘉年華”,連接了學術精英與普通從業者。知乎用戶普遍認為,AI已成為科學探索的同行者,人類正站在“新黃金時代”的起點。作為知乎2025科學季的重要活動,此次討論延續了平臺“科學討論社區”的定位。今年9月,知乎曾邀請韓濟生、龐國芳、勵建安三位院士分享科研經歷,引發關注。后續,平臺還將舉辦“2025知乎科學開放麥:追答案的人”線下活動,持續搭建大眾與科學對話的橋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