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第六屆中國互聯網基礎資源大會在北京召開。會上,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正式發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發展報告(2025)》,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6月,我國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戶規模已突破5.15億人,較2024年底激增2.66億人,用戶規模在半年內實現翻番,普及率達36.5%。
報告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深度融入我國社會生活,核心用戶群體呈現年輕化、高學歷特征。數據顯示,40歲以下中青年用戶占比達74.6%,其中大專、本科及以上學歷用戶占比37.5%。該技術不僅在日常生活場景中廣泛應用,還在農業、工業、科研等領域展開創新實踐,成為推動多行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力量。
從應用場景分布來看,生成式人工智能已覆蓋問答、辦公、娛樂、內容創作等多個領域。其中,利用該技術回答問題的用戶占比最高,達80.9%;日常辦公、休閑娛樂等場景的用戶滲透率也超過60%。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副主任張曉表示,這一數據反映了用戶對生成式人工智能功能多樣性的高度認可。
在技術創新層面,我國人工智能技術全球競爭力顯著提升。截至2025年4月,我國人工智能專利申請量達157.6萬件,占全球總量的38.58%,位居世界第一。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主任劉郁林分析稱,技術環境的持續優化使我國在全球人工智能領域的話語權不斷增強,已成為引領全球技術變革的關鍵力量。
劉郁林進一步指出,當前人工智能技術已突破實驗室階段,形成能夠支撐億級用戶、滿足多樣化需求的成熟服務體系。用戶規模的爆發式增長,標志著我國人工智能應用正從“可用”向“好用”、從“試用”向“常用”轉變。這一趨勢不僅體現了技術能力的成熟,也為產業大規模落地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
隨著服務能力的提升,人工智能技術紅利正加速向更廣泛群體擴散。報告認為,未來我國人工智能產業將邁向“深度實用”新階段,技術成果將從少數專業領域延伸至社會各層面,成為推動包容性發展的新動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