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的一項新研究引發科學界關注。該團隊通過對嫦娥六號月壤樣本的系統分析,首次在月球物質中識別出太陽系外天體撞擊殘留物——CI型碳質球粒隕石碎片,其中富含水等揮發性物質。這一發現為月球水資源的形成與分布研究提供了全新視角,相關成果已于10月21日發表于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研究團隊僅使用2克月壤樣本便取得突破性進展。科研人員從樣本中精準分離出7顆橄欖石微碎屑,經分析確認這些物質源于CI型碳質球粒隕石母體小行星撞擊月球時形成的熔融結晶產物。這類小行星廣泛分布于太陽系邊緣區域,其顯著特征是含有大量水分子及有機化合物。對比研究發現,月球表面此類隕石殘留物的比例顯著高于地球,暗示太陽系外物質可通過小行星帶向內遷移。
該成果不僅改寫了月球水資源演化模型,更證實了太陽系物質交換的普遍性。研究揭示的撞擊殘留物分布特征,為后續月球基地選址及原位資源利用提供了關鍵科學依據。隨著探月工程的持續推進,科學家有望通過更多月壤樣本分析,逐步揭開太陽系早期物質演化的完整圖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