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技術交流的圈子里,大模型與人工智能(AI)成了近兩年繞不開的話題,這股熱潮如今也席卷了自動化領域。曾經,機器人流程自動化(RPA)是自動化領域的明星,它通過模擬人類操作電腦,如點擊鼠標、敲擊鍵盤,來完成報表錄入、訂單處理等重復性任務,幫助企業節省了大量人力成本,也讓RPA廠商賺得盆滿缽滿。
RPA的局限性逐漸顯現。它擅長處理固定流程的任務,就像流水線上的工人,效率高且準確。但一旦流程發生變化,比如軟件界面按鈕位置調整,或文件格式稍有改動,RPA就可能陷入癱瘓。這意味著,企業中最簡單的流程早已被自動化覆蓋,而剩下的都是更復雜、需要“智慧”的任務,這正是傳統RPA的短板。
大模型的出現為行業帶來了新的希望。它能夠理解自然語言、處理非結構化數據,甚至具備推理和生成能力。將大模型的“認知力”與RPA的“執行力”結合,似乎能打造出一個更強大的數字員工——智能體。理想狀態下,用戶只需一句話,比如“整理上個月的銷售報告,挑出表現最好的三款產品”,智能體就能完成分析、執行并整理結果。對RPA廠商而言,這不僅是技術升級,更是從“工具”到“同事”的身份轉變。
但理想與現實之間,往往存在差距。許多RPA廠商滿懷熱情地投身智能體領域,卻發現前方布滿荊棘。技術整合是第一個難題。部分廠商采用“拉郎配”式整合,讓RPA抓取數據后交給大模型處理,再將結果返回。這種組合看似完美,實則問題重重。大模型可能產生“幻覺”,導致結果不穩定,進而打斷整個流程。
以來也科技為例,其平臺化路線將RPA、文檔識別、對話機器人等功能一股腦兒堆砌,如同一個“工具超市”。雖然功能全面,但復雜度高,需要專業團隊維護,普通企業難以輕松落地。相比之下,金智維選擇了更務實的路徑。它沒有追求“全能體”,而是聚焦于企業最棘手的場景,比如幫助大企業自動化老舊系統。像銀行、電信運營商那種幾十年未變的黑底綠字界面,傳統RPA根本無法應對。金智維通過AI與RPA的結合,讓智能體能像人類一樣“看懂”這些古老界面,快速完成操作。原本需要幾周才能上線的流程,現在幾小時就能搞定。這種打法雖不花哨,卻切實解決了企業的痛點。
價值量化是智能體轉型的第三個挑戰。傳統RPA的商業邏輯是“機器人數量越多越賺錢”,而智能體更像“全能員工”,其能力跨度大,難以簡單按量計價。Gartner在2024年的報告中指出,企業在評估智能體價值時,越來越關注“業務影響指標”,如縮短流程周期、減少人工干預次數、提升合規率,而非單純計算節省的人力成本。這意味著,廠商必須更清晰地證明智能體落地后,在哪些具體指標上為客戶帶來了提升。像金智維這類以交付見長的廠商,更傾向于通過場景復盤,將價值“算清楚”,而非停留在模糊的ROI(投資回報率)口號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