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上,小米集團創始人雷軍的演講成為焦點。他不僅公布了小米汽車在電動化領域的階段性成果,更將討論重心轉向智能化與AI技術的深度融合,提出汽車行業正站在新一輪技術革命的門檻上。據雷軍透露,小米汽車交付量已突破40萬輛,這一數據驗證了其在新能源賽道的競爭力,但他同時強調:“電動化是入場券,智能化才是決勝局。”

雷軍將當前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階段定義為“技術深水區”。他指出,自動駕駛、車聯網、AI算法等領域的突破,將成為車企競爭的核心。以小米即將推出的YU7車型為例,該車采用全系統一硬件配置,僅輔助駕駛系統的研發投入就達57.9億元。這種“超前配置”策略的邏輯在于:通過硬件預埋與軟件持續迭代,讓用戶從購車首日即可體驗高階輔助駕駛功能,避免因技術迭代導致的體驗斷層。雷軍坦言:“我們寧愿在初期承擔更高成本,也要確保智能化體驗的‘一步到位’。”
小米汽車的戰略布局遠不止于車輛本身。雷軍提出“人車家全生態”概念,試圖打破汽車與智能家居、移動設備的邊界。例如,用戶可通過車載系統遠程調節家中空調溫度,或在行車途中預約充電樁;車內語音助手能根據用戶習慣推薦路線,甚至預測充電需求。這些功能的實現,依賴于AI對用戶行為數據的深度學習。雷軍解釋:“當汽車能理解你的偏好、預測你的需求,它就不再是冰冷的機器,而是懂你的伙伴。”
AI大模型被雷軍視為這場變革的“核心引擎”。他認為,傳統汽車的功能升級往往依賴硬件堆砌,而AI大模型能讓汽車具備“自我進化”能力——通過分析用戶數據優化交互邏輯,甚至催生個性化服務訂閱等新商業模式。小米的差異化優勢在于生態協同:依托在手機、物聯網領域的技術積累,其車機系統能更高效地與智能家居、可穿戴設備聯動。但雷軍也承認,智能化道路充滿挑戰:“如何確保用戶數據安全?如何讓算法適應復雜路況?如何避免技術堆砌導致的‘功能冗余’?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必須解決。”
隨著自動駕駛技術成熟,汽車的角色正在從“交通工具”向“第三空間”轉變。雷軍預測,未來的汽車將具備主動服務能力:根據用戶日程自動規劃路線,在堵車時推薦娛樂內容,甚至通過車內傳感器監測健康狀態。他直言:“車企的競爭已從‘制造能力’轉向‘科技能力’。小米的選擇是,用生態思維重構汽車定義——它不僅是四個輪子的機器,更是連接物理世界與數字生活的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