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沈陽舉辦的2025機器人大會上,人工智能與實體機器的深度融合成為焦點。從揮毫潑墨的書法機器人到精準分揀的工業機械臂,各類智能設備生動詮釋了具身智能技術如何重塑生產與生活場景。
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展出的書法機器人引發參觀者駐足。工程師周典介紹,該設備搭載大數據模型,能根據指令自動規劃筆觸,流暢書寫篆、隸、楷等多種字體。當工作人員說出"寫個福字"時,機械臂立即調整握筆姿勢,在宣紙上穩穩落下第一筆,最終呈現的隸書作品引得現場掌聲。
工業制造領域,具身智能技術正突破傳統機器人只能執行預設指令的局限。在遼寧遼河實驗室展區,人形機器人現場演示了汽車裝配的全流程。工作人員孫鵬博解釋:"傳統AI只能給出步驟說明,但具身智能機器人能通過視覺系統定位零件,用機械手完成抓取、擰螺絲等精細操作,還能實時優化裝配順序。"這款機器人搭載的"工業具身智能控制系統"已進入調試階段,未來有望在復雜生產線上實現全自主作業。
廣東天機智能系統有限公司展出的"全力控高精度人形臂Marvin"同樣引人注目。該設備通過多傳感器融合技術,實現了毫米級操作精度,在電子元件組裝、精密儀器檢測等場景具有應用潛力。工作人員演示時,機械臂輕松完成了手機芯片的微米級貼裝,整個過程行云流水。
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展出的"仿生五指靈巧手"則展現了機器人技術的另一突破。這只模擬人類手部結構的機械手,能完成捏取、旋轉、按壓等復雜動作。現場演示中,它不僅順利抓起不同形狀的零件,還能用指尖完成鑰匙開鎖等精細操作,為服務機器人進入家庭場景奠定技術基礎。
行業專家指出,當前工業機器人已能勝任分揀、巡檢等標準化工作,但在非結構化環境中的適應能力仍有待提升。香港大學席寧教授認為,具身智能技術將推動機器人向更靈活、更精細的方向發展:"未來三年,我們有望看到能在礦山、核電站等高危環境自主作業的機器人,它們不僅能替代人工,還能通過自主學習提升作業效率。"
在民生服務領域,具身智能技術正在打開新的應用空間。具備情感交互能力的陪伴機器人已能識別用戶表情并作出相應反應,家庭安防機器人可通過環境感知主動預警,教育機器人則能根據孩子的學習進度調整輔導策略。這些創新產品預示著,智能機器人正從單一功能設備向全面生活助手轉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