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末以來,小米汽車SU7的火爆銷量讓雷軍再次成為輿論焦點。然而,隨著時間推移,市場對小米和雷軍的關注點正悄然發生變化——從最初的狂熱追捧,到如今對品牌敘事方式的質疑,這場轉變折射出科技企業成長過程中必須面對的深層挑戰。
近期,小米汽車SU7接連曝出多起事故爭議,疊加產品功能宣傳引發的討論,使得輿論場出現微妙轉向。消費者對"雷軍式敘事"的耐受度明顯下降,曾經行之有效的情感動員策略,如今正遭遇審美疲勞的考驗。這種變化并非偶然,而是企業發展到特定階段必然經歷的陣痛。
回溯小米發展歷程,早期雷軍構建的商業方法論曾是行業標桿。從互聯網思維改造制造業,到生態鏈投資布局AIoT,再到爆品戰略突破市場,這些系統性思考不僅塑造了小米的獨特性,更為創業者提供了可復制的商業范式。那時的雷軍,更像一位布道者,用嚴謹的邏輯和清晰的方法論征服受眾。
但近年來,小米的傳播策略發生顯著轉變。發布會內容逐漸從技術解析轉向情感渲染,對標國際品牌的表述增多,而系統性的戰略闡述減少。這種變化在汽車業務上尤為明顯——當小米從手機行業的顛覆者轉變為汽車領域的挑戰者時,敘事方式卻未能及時調整,導致技術路線和產業判斷的傳達顯得不夠充分。
更具戲劇性的是,小米精心設計的傳播話術被網友解構為網絡熱梗。"硬幣式對比""大字吹小字藏"等文案套路,在社交媒體上衍生出大量二次創作內容。這種被預判的傳播方式,使得原本設計的高潮點被"又來了"的調侃消解,品牌想要傳遞的核心信息反而被邊緣化。
市場地位的變化也在重塑公眾期待。當小米成長為市值萬億、全球出貨量前三的科技巨頭,大眾對雷軍的要求已從"證明自己能成功"升級為"引領行業方向"。人們不再滿足于聽企業講述克服困難的勵志故事,轉而期待看到對未來十年的產業判斷、技術路線圖和戰略規劃。
這種期待落差暴露出小米在組織表達上的結構性問題。與蘋果、特斯拉等國際科技公司相比,小米過度依賴雷軍個人IP,缺乏專業領域的聲音。當庫克時代的蘋果由軟件、硬件、設計負責人分別闡釋技術細節,當特斯拉的工程副總裁系統講解技術更新時,小米的技術敘事仍需通過雷軍這個"翻譯器"傳達,難免造成信息損耗。
消費者記不住小米首席科學家的名字,說不出汽車技術負責人的主張,這種表達體系的單一化,使得技術故事的傳播始終缺乏專業說服力。當雷軍談論澎湃芯片時,聽眾感受到的更多是情懷而非技術路線,這種傳播效果與企業當前的市場地位形成鮮明反差。
從方法論到情緒價值,從個人IP到組織能力,小米正站在敘事方式轉型的十字路口。市場期待看到的,是一個能系統闡述產業洞察、技術路徑和全球化戰略的企業領袖,而非永遠在困境中奮斗的勵志偶像。這場轉變不僅關乎傳播策略,更決定著小米能否真正邁向世界級科技公司的行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