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業基金近日迎來重要人事調整,原董事長葉文煌因到齡退休正式卸任,新任董事長劉宗治于10月16日履新。此次高層更替標志著這家“銀行系”公募機構完成核心管理層的新老交替,引發市場對機構戰略轉型的關注。
公開資料顯示,現年51歲的劉宗治具有深厚的興業銀行背景,其職業生涯始終圍繞投行業務展開。履歷顯示,他曾擔任興業銀行總行投資銀行部總經理助理、企業金融總部投資銀行部副總經理及風險總監等職,后升任投行與金融市場風險管理部副總經理并主持工作,最終出任該部門總經理。這種長期深耕投行領域的經歷,使其成為興業基金轉型進程中的關鍵人物。
作為興業銀行控股90%的子公司,興業基金的“銀行系”基因深刻影響著其業務結構。天天基金網數據顯示,截至9月17日,該公司管理規模達4539.64億元,其中債券型和貨幣型基金合計占比超92%,達到4184.56億元。這種以固收類產品為主導的格局,既源于控股股東的渠道優勢——超過80%的基金通過興業銀行代銷,也反映出機構在權益類產品布局上的相對滯后。
今年以來,興業基金已發生多起高層變動。7月,原副總經理張順國轉任督察長,其職責從業務管理轉向合規監督;9月,具有銀行、理財子公司、券商等多領域經驗的蒲延杰加入,出任總經理助理。值得關注的是,蒲延杰曾擔任興銀理財首席權益投資官,并在申萬菱信基金負責過權益投資部門,其跨機構從業背景或為權益業務發展帶來新思路。
在產品業績方面,興業基金呈現明顯分化。Wind數據顯示,200余只產品中雖有4只年內回報超40%、38只回報在20%-40%之間,但高收益產品普遍規模較小,9只回報超40%的產品中有6只規模不足5000萬元。與之形成對比的是,16只百億級產品年內回報僅約1%,且3只出現負收益。這種“大而不強”的特征,凸顯出機構優化產品結構的緊迫性。
規模擴張成為興業基金今年最顯著的標簽。相比2024年末的3466.94億元,其管理規模在9個月內激增1072.7億元,增幅達31%。其中債券型基金增長近450億元,貨幣型基金增長480億元,固收類產品仍是規模增長的主要驅動力。與同為“銀行系”的交銀施羅德、浦銀安盛基金規模下滑形成鮮明對比,這種逆勢增長引發行業對“銀行系”公募發展模式的重新審視。
面對公募費率改革與產品結構失衡的雙重挑戰,新任管理層面臨轉型壓力。興業基金相關人士表示,將在鞏固固收領域優勢的同時,加快權益產品線布局,通過完善主被動權益產品體系,構建“固收+”產品矩陣,以實現投資者長期價值回報。業內人士分析,劉宗治豐富的投行經驗與銀行系資源整合能力,或將推動機構在資管業務創新與風險管控方面取得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