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圈對AI眼鏡的熱情持續升溫,各大廠商紛紛推出新品,試圖搶占新一代個人終端的市場先機。然而,盡管新品層出不窮,真正能讓消費者心動、愿意日常佩戴的產品卻屈指可數。當前市面上的AI眼鏡大多仍停留在“大黑框”階段,厚重的設計、夸張的鏡腿和過于強烈的科技感,使其更像是一件實驗品,而非日常使用的時尚配飾。
以meta最新推出的Ray-Ban meta Display為例,這款產品為了集成顯示功能,鏡框厚度和重量反而有所增加,功能升級的同時,形態卻出現了倒退。這一現象并非個例,而是整個行業的通病:要實現拍照、顯示、續航等功能,就必須加入攝像頭、光波導鏡片和大容量電池,而這些元件的堆疊,最終都指向了一個更臃腫的外形。AI眼鏡似乎陷入了一個怪圈——技術越先進,離“眼鏡”的本質反而越遠。
不過,行業里仍有廠商堅持“智能眼鏡首先是一副眼鏡”的理念。10月16日,影目INMO在成都發布了新一代AI眼鏡INMO GO3,這款產品堪稱對傳統設計的“逆襲”。其鏡腿寬度僅8毫米,搭配多款首發框型,外觀幾乎與普通時尚眼鏡無異。更難能可貴的是,在如此纖薄的機身中,INMO GO3仍集成了攝像頭和顯示功能,實現了美學與功能的完美平衡。
INMO GO3的設計突破并非偶然。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團隊從重構鏡腿內部結構入手,將主板、電池等核心元件高度集成在鏡腿尾部,既保證了功能完整性,又優化了散熱性能。這種“空間壓榨”式的設計,讓眼鏡從側面到正面都更接近傳統眼鏡的形態。INMO還推出了多款框型選擇,并計劃通過社群投票機制,讓用戶決定后續量產的鏡框設計,真正實現了“用戶審美決定產品形態”。
在顯示技術方面,INMO GO3同樣帶來了創新。其搭載的IMAR光學引擎通過調整波導片角度和鏡框前傾角,使光線更集中,顯示內容僅對佩戴者可見。這一設計不僅解決了明亮環境下屏幕漏光的問題,還為用戶提供了一種“社交安全感”——旁人看到的是你的眼神,而非你在盯著屏幕。
除了外觀,INMO GO3在佩戴體驗上也下足了功夫。通過將重量均勻分布在鼻梁和耳后區域,并采用可外擴15°的鏡腿和柔軟空氣鼻托,即使長時間佩戴也不會感到不適。這些細節的優化,解決了智能眼鏡“戴不住”的核心痛點——畢竟,再強大的功能,如果佩戴體驗差,也難以真正融入日常生活。
在硬件配置上,INMO GO3同樣表現出色。其采用的雙芯架構設計,在提升算力的同時有效控制了功耗;單光機雙目顯示技術將顯示功耗降低了約45%,配合高亮度Micro LED屏幕,即使在戶外強光下也能清晰顯示。電池系統方面,磁吸可拆卸設計讓用戶五秒內即可完成電池更換,標配兩塊電池和充電倉,幾乎實現了“無限續航”。
軟件與交互層面,INMO GO3同樣亮點頻出。除了支持消息提醒、第一視角拍攝和全天候AI助手外,其翻譯功能尤為突出。雙向對話實時翻譯支持超過260種在線語種和9種離線語種,搭配專屬領夾音箱INMO Speaker,還能實現AI擬音,復制用戶聲音。無論是旅行、商務還是跨語言交流,這種自然的溝通方式都展現了AI技術的真正價值。
INMO GO3的AI提詞功能也大幅升級,可根據語速自動滾動文本,或通過戒指上的GO鍵和鏡腿觸控板控制翻頁。AI會議助理內置4麥克風陣列和降噪算法,可分離說話人并生成會議紀要,還與智譜合作推出“對話精靈”,在會議、面試等場景中主動提供提示。這些功能的落地,讓AI眼鏡真正從“概念產品”轉變為“日常工具”。
目前,INMO GO3已開啟預售,首發價2999元起,首批限量3000臺,將于11月10日按訂單順序發貨。12月起,影目還將與LOHO、依視路陸遜梯卡、亞洲眼鏡三大品牌合作,在全國2000多家線下門店提供體驗服務,滿足消費者的線下體驗需求。
從產品到生態,INMO的野心不止于此。在稍早前的開發者日上,INMO揭曉了“影目世界”計劃,旨在構建一個依托成都、面向全球的AI+AR生態。與螞蟻集團合作攻克低功耗RTOS系統,打造輕量支付方案;作為首個接入應用寶的智能眼鏡品牌,向開發者開放SDK,共同打造AI+AR內容生態平臺,并投入2000萬基金孵化原生應用;AR社交方面,INMO GO3已推出AR名片功能,未來還將探索更多可能。
INMO的每一步,都在朝著“讓眼鏡成為人的延伸”這一目標邁進。其構建的AI+AR生態,不僅是為了造一副更好的智能眼鏡,更是為了打造一個現實與數字世界融合的超級入口。當每一副INMO眼鏡都能無縫連接物理與數字空間時,或許,我們離真正的“未來眼鏡”就不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