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布加迪威龍正式開啟量產,這款超跑不僅成為汽車工業史上的里程碑,更以其顛覆性的設計理念和技術突破,重新定義了“終極座駕”的標準。即便在今天,當“千匹馬力”已逐漸成為超跑領域的常規配置時,威龍依然憑借其獨特的魅力,成為車迷心中不可替代的傳奇。

布加迪的歷史可追溯至二戰前,彼時的它已是頂尖汽車制造商之一,既打造過戰績輝煌的運動賽車,也推出過奢華的大型GT跑車。1987年,羅曼諾·阿爾蒂奧利收購布加迪,試圖讓這個品牌重獲新生。1991年,EB110車型問世,盡管其設計堪稱經典,但市場表現卻不盡如人意。最終,阿爾蒂奧利將布加迪出售給了大眾集團,而這一決定,也為威龍的誕生埋下了伏筆。
大眾集團收購布加迪后,費迪南德·皮耶希成為推動品牌轉型的關鍵人物。作為費迪南德·保時捷的外孫,皮耶希的職業生涯堪稱傳奇:在保時捷,他主導研發了917賽車;在奔馳,他參與打造了五缸柴油發動機;在奧迪,他又研發出五缸汽油發動機和Quattro四驅系統。1993年,皮耶希出任大眾集團董事長,開啟了一系列大膽激進的項目。
皮耶希的野心不僅限于技術突破,更在于品牌格局的重塑。他牽頭收購了賓利、蘭博基尼、斯柯達和西雅特等品牌,并推動每個品牌實現轉型。對于布加迪,他的目標更為明確——打造一款終極座駕。1997年,皮耶希與大眾發動機部門負責人卡爾-海因茨·諾伊曼在日本乘坐新干線列車時,首次提出了這款車的構想:搭載W18布局發動機,最大功率達1000匹馬力,最高時速突破400公里。
1998年,大眾正式收購布加迪,隨后發布多款概念車,勾勒出品牌未來發展方向。最初兩款概念車由意大利設計公司Italdesign打造,分別是雙門轎跑EB118和四門轎車EB218,均采用前置發動機+W18布局。1999年,布加迪又推出了另一款由Italdesign設計的車型——EB18/3 Chiron,這款車被視為威龍真正的前身。隨后,布加迪發布了自主設計的概念車EB18/4 威龍,為量產車型奠定了基礎。

2000年日內瓦車展上,皮耶希向媒體宣布,計劃打造一款最大功率1001匹馬力、最高時速400公里的布加迪車型。這一目標即便以他過往的標準來看,也近乎瘋狂。當時,勒芒賽車已能達到這樣的速度,邁凱倫F1也在大眾自家的Ehra-Lessien測試賽道上跑出了約386公里的時速。但皮耶希想要的,是一款既能極速馳騁、又能舒適地載著乘客去聽歌劇的車。
威龍的研發過程充滿坎坷。最初計劃的自然吸氣W18發動機,最終被改為四渦輪增壓W16發動機。在高速測試中,傳動軸的密封件因高溫大幅膨脹,與車身其他部件發生摩擦并損壞;后等速萬向節的防塵套也因高速運轉甩出所有潤滑油,最終失效。而這一切,都發生在一款必須符合大眾集團所有常規車型標準的汽車上。
盡管如此,威龍的首席工程師沃爾夫岡·施里伯博士回憶,團隊最終克服了所有技術難題。2005年,當這款車終于量產、達到皮耶希的嚴苛要求時,整個團隊想必都松了一口氣。然而,威龍并非一款全民喜愛的車型。它的身上沒有傳統超跑的影子——搭載渦輪增壓發動機、雙離合變速箱、全時四驅系統,整備質量更是超過4000磅(約1814公斤),與傳統超跑的特質相去甚遠。
2006年,邁凱倫F1的設計師戈登·默里曾為《Road & Track》雜志測試并評析威龍。他的觀點至今仍具參考價值:“威龍的研發團隊從未想過要挑戰邁凱倫F1、法拉利恩佐或保時捷卡雷拉GT,去爭奪‘終極駕駛機器’的頭銜。畢竟,一輛重達兩噸、存在渦輪遲滯的車,確實無法勝任這個角色。但在‘技術突破’這一點上,威龍絕對是成功的,它是大眾集團的‘宣言’。”
威龍的故事本身就足夠精彩。據報道,威龍總共生產了450輛,每賣出一輛,大眾就虧損約625萬美元。誠然,威龍幫助布加迪品牌重新站穩了腳跟,但歸根結底,它更像是一個“面子工程”,而這恰恰是它的魅力所在。當一款車的存在只為追求極致,讓股東們為成本焦慮時,它反而更具吸引力。
如今,新一代車迷正逐漸成長起來,他們接觸汽車世界時沒有任何“先入為主”的偏見,對皮耶希時代的這款布加迪充滿了懷舊之情。威龍非但沒有終結超跑領域的極速競賽,反而讓其愈演愈烈。但無論如何,它所承載的野心、它產生的影響,同樣值得關注。就像人們對一款車駕駛體驗的評價——有人對威龍的駕駛感受贊不絕口,也有人說它像一輛跑得飛快的高爾夫,這些附加維度同樣重要。只是,我們花了二十年時間,才真正明白這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