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近日迎來了一場聚焦可控核聚變領域的重大活動——“世界聚變能源集團”第二次部長級會議暨國際原子能機構第三十屆聚變能大會產業配套專場。活動期間,備受矚目的《可控核聚變產業發展計劃》正式對外發布,標志著當地在聚變科技產業領域邁出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步。
該發展計劃在目標定位上,將重心放在可控核聚變技術的研發、成果轉化、材料與裝備研制以及產業鏈的集聚上。其核心目標是打造“可控核聚變全球性技術研發高地、產業發展集群、對外交流中心”,使成都成為聚變能源工程化與商業化的技術發源地和產業集聚區。
在空間布局方面,發展計劃選擇在西部(成都)科學城和成渝(興隆湖)綜合性科學中心的核心區域集中規劃三大功能區。其中,科技研發區將匯聚大科學裝置、科研院所及研發企業;產業集聚區主要承載可控核聚變核心產業及延伸項目;生活配套區則提供人才公寓、城市商業、學校醫院等公共服務設施。
產業生態構建上,發展計劃明確布局四大國省級創新平臺,包括聚變技術研發基地和電磁驅動聚變大科學裝置等。技術路線方面,計劃同時瞄準可控核聚變的磁約束和慣性約束兩大主流方向。產業布局以可控核聚變材料與裝備為核心,涵蓋超導材料、結構材料等上游產業,偏濾器、真空室等中游產業,以及運維檢測、電力輸送等下游產業。還計劃輻射帶動等離子體技術應用、激光光學、新型電力設備等三大延伸產業。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院等離子體所副所長徐國盛在活動現場接受采訪時透露,中國“人造太陽”——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今年實現了重大突破,成功完成1億攝氏度1066秒穩態長脈沖高約束模等離子體運行,刷新了世界紀錄。他介紹,EAST是世界首個非圓截面全超導托卡馬克裝置,包含超過200項自主創新的核心技術。
對于人類距離實現“人造太陽”還有多遠的問題,徐國盛表示,目前的實驗裝置(EAST)主要驗證了原理可行性,尚未實現真實能量輸出。但正在建造的緊湊型聚變能實驗裝置(BEST)將實現這一目標。BEST預計2028年投入運行,并首次在全球范圍內實現聚變能發電演示。到2030年,核聚變技術有望點亮第一盞燈。
新奧能源研究院院長劉敏勝博士在活動中分享了該機構在聚變能源領域的探索成果。他介紹,新奧自2017年起啟動“無中子、低成本、商業化”的聚變研發項目,選擇與主流氘氚聚變不同的球形環氫硼聚變技術路線,旨在開發清潔安全、燃料易得且成本低廉的商用聚變能源。
目前,新奧能源研究院已建成兩代球形環聚變實驗裝置“玄龍-50”和“玄龍-50U”。2025年4月,“玄龍-50U”實現了高溫高密度下的百萬安培等離子體電流;5月,又成功達成秒量級1.2特斯拉強磁場。該機構正在建設參數國際領先的球形環新裝置“和龍-2”,計劃2027年建成,目標是2035年進入聚變示范堆階段,實現氫硼聚變的演示發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