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只卡通貓從十米跳臺縱身躍下,在空中完成720度轉體后以標準姿勢入水,水花壓得近乎完美——這段看似好萊塢特效的動畫,實則出自AI生成工具之手。更令人咋舌的是,這條發布在Instagram的短視頻播放量以“億”為單位計算,在社交平臺掀起了一場荒誕又魔性的視覺狂歡。
這類被網友戲稱為“AI貓片”的短視頻,正以病毒式傳播席卷全球社交網絡。每段時長約30秒的短劇里,擬人化的貓咪承擔著人類角色的戲份:它們或西裝革履開車通勤,或肌肉虬結勇斗鯊魚,甚至演繹著出軌、復仇、職場逆襲等狗血劇情。配樂往往是循環的“喵喵”聲,偶爾還會出現AI翻唱的流行歌曲,連原唱Billie Eilish都對此表示“毫無介意”。
劇情設計極盡夸張之能事。某條爆款視頻中,勤懇工作的貓咪Mr. Whiskers因工傷失去前爪,被工廠以“必須雙手齊全”為由解雇,緊接著遭遇妻子離婚。在30秒的時長里,這只落魄的貓咪完成了從崩潰到振作的情緒轉變。另一條視頻里,穿著七分褲的肌肉貓從鯊魚口中救下嬰兒,收養孩子后住進比弗利山莊豪宅,完成從驚險到圓滿的奇幻敘事。這些濃縮了出軌、復仇、英雄救美等元素的短劇,每集都設置著密集的劇情爆點。
制作流程的極簡性是這類內容爆發的基礎。創作者通過AI生成劇本、繪制貓咪形象,再借助動畫工具合成配音,零基礎用戶也能快速上手。某視頻平臺甚至出現“AI貓片生成器”,用戶輸入關鍵詞即可自動產出完整短劇。但技術門檻的降低也導致質量參差不齊:僵硬的動作、混亂的背景細節、突兀的擬人化設計,讓部分視頻呈現出廉價PPT的質感。
正是這種“粗糙感”構成了獨特的觀看體驗。當觀眾看到貓咪長出人類手臂騎摩托救人,或是踹開派出所大門時,荒誕感帶來的“好怪,再看一眼”的心理,驅使著他們完整觀看甚至主動轉發。某復仇主題短劇在結尾設置“待續”懸念后,評論區瞬間被“催更”留言淹沒,顯示出這種內容形式強大的吸引力。
對于這類內容,觀眾評價呈現明顯兩極分化。支持者沉迷于短平快的爽感,認為其“比真人劇更解壓”;反對者則批評其像“精神垃圾食品”,AI生成的僵硬畫面和夸張劇情引發生理不適。但無論褒貶,數據不會說謊——這些視頻的完播率和轉發率普遍高于常規內容,印證著“越獵奇越流行”的傳播規律。
AI貓片的爆發,本質是技術、算法與人性需求的共謀。平臺算法優先推送高互動內容,用戶對極端化內容的沉迷又倒逼創作者不斷突破下限。這種循環中,貓咪成為完美的測試對象:它們沒有明確的面孔特征,合成失誤不易引發“恐怖谷”效應;海量且低風險的圖像素材,使其成為AI內容生產的理想載體。
追溯互聯網文化史,貓咪早已是虛擬世界的“頂流”。從早期的“暴走貓”表情包到Nyan Cat彩虹貓,再到如今的AI貓片,貓科動物始終占據著流量C位。神經科學研究發現,貓的幼態臉和情緒模糊性,使其成為人類共情的完美投射對象——當觀眾看到受欺凌的貓咪逆襲成功,實際上是在滿足自身的情感投射需求。
這種文化現象甚至延伸到現實創作領域。在視頻平臺,一位UP主為貓咪搭建可滾動手扶梯、可開關地鐵門的微型城市,精細程度令人驚嘆。盡管這類純手工內容與AI生成形成鮮明對比,但評論區卻常出現“第一眼以為是AI”的誤判。這種認知錯位,恰恰反映出AI技術對內容生產的深度滲透。
當技術門檻持續降低,內容生產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AI貓片的流行,既是算法推薦機制的結果,也暴露出大眾信息消費的深層心理:在碎片化時代,人們更傾向于接受強刺激、快節奏的視覺轟炸。這種需求與AI技術的結合,正在重塑整個內容產業的生態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