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浪潮中,具身智能正成為連接人工智能與現實世界的關鍵紐帶,吸引著全球科技巨頭的目光。在這場變革中,阿里巴巴憑借其戰略布局與技術創新,正積極向物理AI領域進軍,力圖在AI與實體世界的融合中占據先機。
近期,阿里通義千問技術團隊負責人林俊旸宣布,內部已成立具身智能專項小組,標志著阿里正式將觸角伸向物理世界。這一動作并非孤立,此前阿里云已領投國內機器人新銳自變量機器人1.4億美元融資,顯示出其在具身智能賽道的深度布局。
阿里的野心,在于為AI尋找一具能夠感知、理解并改造物理世界的“身體”。當前,AI“大腦”雖已展現出驚人能力,但“身體”的笨拙卻成為其發展的瓶頸。工業機械臂雖在特定場景下有所應用,但真正能自主理解環境、與人協同的智能實體仍屬罕見。這種“斷層”現象,既揭示了挑戰,也孕育了巨大機遇。
吳泳銘等科技領袖早已指出,AI的最大想象力在于接入現實世界。黃仁勛等業界巨頭也強調,AI與機器人技術是未來數萬億美元級別的增長點。在此背景下,阿里等科技巨頭的布局顯得尤為關鍵。
阿里的布局并非一蹴而就。自2024年以來,阿里已陸續投資多家具身智能公司,涵蓋不同技術路線,旨在搶占賽道先機。這種布局背后,是阿里對AI終局與自身戰略的深刻洞察:AI的終點必然是物理世界,只有能夠感知并改造物理世界的AI,才能釋放其全部潛力。
對于阿里而言,具身智能不僅是技術探索,更是商業帝國的升級需求。其電商、物流、新零售等業務均與物理世界緊密相連,具身智能的應用將直接提升這些業務的效率與競爭力。同時,面對核心電商腹地的挑戰,阿里亟需新故事來重燃投資者信心,云計算與AI無疑是最具潛力的選項。
具身智能的加入,為阿里描繪了一幅從線上到線下、從虛擬到現實的宏偉藍圖。通過直接參與機器人研發,阿里既能驗證大模型在真實環境中的適應性,又能拓展數據采集維度,反向驅動模型進化。這種從商業模式創新到硬核科技創新的轉型,是阿里重塑市場估值、開啟第二增長曲線的關鍵。
當前,具身智能市場正迎來爆發前夜。摩根士丹利預測,到2050年,全球人形機器人部署量將達10億臺,市場規模達5萬億美元。如此確定性,吸引了各路玩家與資本爭相涌入。然而,如何讓大模型完全融入具身智能,仍是橫亙在AI落地物理世界前的關鍵難題。
阿里正試圖成為填補這一鴻溝的“賣鏟人”。其Qwen系列大模型在復雜任務分解、3D空間感知等方面表現出色,為機器人處理多步驟任務提供了有力支撐。同時,阿里云在服務大模型公司與汽車新勢力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經驗,這些經驗在具身智能領域同樣具有高度復用性。
阿里的野心不僅限于技術層面,更在于構建一個全棧AI閉環。從算力、云、模型到應用場景,阿里正逐步培育起一套獨特的競爭優勢。這種閉環不僅為其參與競爭提供了資本,更成為其重塑價值、講述“偉大”敘事的核心。
與軟銀等通過外部收購快速拼湊生態的巨頭不同,阿里的路徑更像是一種“耕種”。依托自身龐大業務生態,阿里從內部培育技術生長的土壤。這種模式使得技術與場景之間存在天然聯系,在具身智能時代構建了一個獨一無二的飛輪效應。
真實場景產生海量數據,數據輸入阿里云進行計算和模型訓練,訓練優化后的“通義千問”大腦指揮機器人,機器人在真實場景中執行任務并產生新的數據。這個閉環一旦轉動起來,其迭代速度和效率將是驚人的。
押注具身智能,是阿里試圖通過AI敘事“再次偉大”的必然選擇。只有全棧,才能把AI做成真正的基礎設施,讓AI應用更低門檻地普及到各個行業。在全棧AI的巨大想象空間下,阿里的估值邏輯也隨之加碼。近期,高盛等機構已大幅上調對阿里的資本支出預測,認為其AI云計算能力的突破性進展和國際化擴張潛力為股價提供了新的上漲動力。
站在AI與機器人共同定義的新時代門檻上,阿里正試圖通過構建一個從云端到地面的全棧AI閉環,抓住這次變革的韁繩。這無疑是一場充滿風險的豪賭,但對于一個渴望“再次偉大”的巨人而言,這或許是唯一正確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