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4年中國正式啟動探月工程以來,月球資源開發從科學構想逐步邁向工程實踐。這項跨越二十年的宏偉計劃以無人探測為起點,通過技術積累與國際合作,正在構建覆蓋“探測-開發-利用”全鏈條的深空資源開發體系。
在基礎研究階段,2004年啟動的嫦娥工程通過“繞、落、回”三步走戰略,為資源開發奠定技術基石。2020年嫦娥五號任務實現歷史性突破,首次將1731克月壤樣本帶回地球,為分析月球物質組成提供關鍵數據。與此同時,載人登月關鍵技術攻關自2013年全面展開,重點突破月面精準著陸、原位資源利用等核心難題,2020年完成無人探測階段目標后,正式轉入載人登月與資源開發并行推進的新階段。
當前工程化開發呈現多線并進態勢。國際月球科研站建設進入實質階段:2026年嫦娥七號將針對月球南極地區開展資源勘探,重點探測水冰分布;2028年嫦娥八號任務計劃實施月壤3D打印建造試驗與水冰提取技術驗證,為建立月球基地積累工程經驗。按照規劃,科研站基本型將于2035年前完成建設,形成常態化駐留能力。
載人登月工程與資源開發形成深度協同。2025年起全面啟動的載人登月計劃,目標在2030年前實現中國航天員首次登月,同步開展氦-3同位素提取、月壤制氧等關鍵技術驗證。這些技術不僅服務于載人任務,更為未來大規模資源開發奠定基礎。根據深空資源開發路線圖,到2040年中國將具備月球、火星小規模資源開發能力,重點推進氦-3聚變燃料、水冰等戰略資源的商業化利用。
這項宏大工程已吸引全球目光。目前已有17個國家簽署國際月球科研站合作協議,涵蓋歐美、亞太、非洲等多個地區的科研機構。多國科學家共同參與技術攻關,在月面建造材料、生命保障系統、資源提取工藝等領域開展聯合研究。隨著技術驗證持續推進,月球基地建設正從科學幻想轉變為可實現的工程目標,人類在月球建立永久性據點的夢想漸行漸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