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中心傳來重磅消息,亞洲首個電磁彈射微重力實驗裝置成功完成生命科學領域的微重力實驗,這是我國首次在地面開展小鼠微重力科學實驗,標志著我國在微重力實驗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據了解,該實驗裝置高度約44米,相當于15層樓高,整體采用重達300多噸的鋼架結構,通過4萬多顆螺栓精準連接,確保裝置的穩定性和精度。整個裝置形似一座大型電梯,實驗艙位于電梯井位置,直徑1.2米,高2米。
實驗過程中,研究人員將6只注射了藥物的小白鼠放入實驗艙,通過微重力環境研究靶向藥物突破腦血屏障的作用,為人類腫瘤靶向藥物開發提供關鍵數據支撐。這一實驗的成功開展,得益于電磁彈射技術的獨特優勢。
該裝置的核心技術是電磁彈射,與“福建艦”航母上的電磁彈射原理相同,但方向不同。航母采用水平彈射,而此裝置為垂直彈射。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中心高級工程師王喆介紹,裝置配備兩組直線電機,并列運行,可將實驗艙加速至每秒20米的速度彈出,通過自由上升和下落運動獲得微重力環境。在裝置上浮和降落過程中,各能提供2秒的微重力時間,有效微重力時間達4秒。
與傳統落塔實驗裝置相比,電磁彈射裝置具有顯著優勢。傳統落塔實驗中,載荷降落地面的沖擊力較大,基本在20個g以上,而電磁式裝置可將沖擊力大幅降低至5個g。電磁式裝置效率更高,傳統落塔一天最多進行3次實驗,而電磁式裝置損耗僅為電能,實驗費用也大幅降低。
目前,該裝置已引起廣泛關注。央視新聞特地連線中國科學院實驗現場,進行展示和講解,讓公眾近距離了解電磁彈射技術。據透露,今年該裝置還將首次在地面模擬月球微重力環境進行科學實驗。
科研團隊并未止步于此,他們正在規劃建設一個地下800米深的電磁彈射微重力科學實驗設施,預計微重力時間可達20秒。這一設施將為我國載人航天、深空探測等領域提供重要技術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