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十余年的小米,既是智能手機領域的資深玩家,也是新能源汽車賽道的新晉勢力。這家兼具“年輕”基因與行業積累的品牌,正經歷著從技術突破到輿論場的雙重考驗。

雷軍曾公開表達對智能電動汽車的認知:“它本質上是汽車工業與消費電子的深度融合。”三年前,當小米宣布造車時,這種觀點被視為行業創新,但隨著SU7車型交付后發生的碰撞事故,輿論逐漸轉向對技術安全性的質疑。盡管爭議不斷,小米汽車仍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績單:上市18個月累計交付近40萬輛,月交付量突破4萬輛;同期小米手機以全球出貨量第一的成績領跑國產品牌。
市場數據與輿論聲音形成鮮明對比。消費者用真金白銀投票的背后,是小米生態鏈構建的護城河效應。數據顯示,MIUI系統月活用戶超5億,汽車用戶群體持續以萬級規模增長。這種商業成功與輿論爭議的并存,折射出消費電子與汽車工業的本質——技術積累與用戶體驗才是核心競爭要素。
回顧小米的營銷進化史,其早期成功源于對智能手機普及痛點的精準把握。2011年紅米系列以799元定價擊穿市場,配合創始人IP化運營與米粉社群建設,迅速占領年輕用戶心智。雷軍在抖音的4400萬粉絲量,在科技企業創始人中堪稱現象級存在。這種互聯網思維驅動的營銷模式,曾幫助小米在山寨機橫行的市場中殺出重圍。
隨著商業環境變遷,小米的營銷策略正面臨新挑戰。2024年SU7安徽事故后,行業對智能駕駛營銷的規范性展開討論;同期小米17手機因“逆光之王”等營銷話術引發爭議。主流媒體指出,過度依賴“定語營銷”可能透支品牌信任度。對此,小米總裁盧偉冰回應稱:“產品力是營銷的基礎,我們的標桿始終是蘋果。”

輿論場的轉向實則映射著流量紅利的消退。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企業存在目的是創造顧客”的論斷,在當下更具現實意義。當創始人IP效應從“信任背書”轉變為“放大鏡”,企業更需要回歸產品本質。成都、安徽兩起汽車事故的共性特征,將安全技術問題推上風口浪尖,這提醒著行業:汽車制造容不得半點僥幸。
從財報數據看,小米的增長引擎依然強勁。汽車業務預計2025年四季度實現季度盈利,第二季度創新業務分部虧損已收窄至3億元。但國內手機市場排名下滑至第四位,暴露出同質化競爭的困境。當AI大模型成為行業標配,芯片自研能力或將成為小米手機突破重圍的關鍵。
在新能源汽車賽道,安全與智駕能力構成未來競爭的雙軸。雷軍坦言,這兩大領域仍有提升空間。面對輿論壓力,小米需要平衡營銷創新與技術深耕的關系——既保持創始人的傳播勢能,又確保產品安全底線。這種平衡術,或將決定小米能否穿越行業周期,在新能源汽車下半場競爭中占據先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