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德清的浙江通航電驅科技有限公司,一場以技術創新驅動的產業突圍正在上演。這家專注于工業自動化驅動與控制的企業,通過自主研發打破了國外技術封鎖,用短短三年時間實現了從“受制于人”到“行業領跑”的跨越。
“伺服驅動系統就像工業設備的‘神經中樞’,它決定了機械臂能否精準到毫米級操作,自動門能否平穩快速啟閉,汽車零部件能否實現高精度打磨。”公司總經理江冬華指著生產線上的設備介紹。目前,該企業已掌握國內領先的伺服驅動控制技術,每年推出3至5款新產品,產品遠銷巴基斯坦、印度、俄羅斯等十余個國家。
這場技術革命的起點源于一場“芯片危機”。2021年,全球芯片供應緊張導致企業80%的進口芯片斷供。“最艱難時庫存只夠維持半個月生產,沒有芯片的驅動系統就是一堆廢鐵。”研發總工程師趙云回憶道。面對生死考驗,團隊用三個月時間遍尋國內可替代芯片,重新開發控制算法,完成了原本需要一年才能完成的技術迭代。
這次突破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收獲。2022年,企業產品芯片國產化率超過90%,不僅性能得到優化,成本還下降了15%,當年銷售額增長40%。“危機讓我們明白,核心技術必須掌握在自己手里。”江冬華表示,公司從此確立“研發優先”戰略,每年將營收的12%投入技術創新。
在工廠和冷庫常見的自動升降門領域,通航電驅的技術優勢尤為明顯。其研發的工業快速門伺服驅動系統采用單芯片控制方案,在保持性能的同時將成本降低10%,扭力提升20%。“傳統產品需要兩組芯片,我們通過算法優化實現了一組芯片的精準控制。”趙云解釋道。這款產品年銷量已突破40萬套,成為行業標桿。
持續的技術投入帶來豐厚回報。數據顯示,該企業已連續五年保持兩位數增長,2023年產值突破2億元。在德清的生產基地,智能化生產線正24小時運轉,每天有數千套伺服驅動系統發往全球各地。“我們正在開發新一代產品,預計今年內推出2.0版本,將進一步滿足高端制造需求。”江冬華透露。從芯片斷供危機到技術自主創新,這家企業的蛻變印證了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邁進的堅實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