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節跳動創始人張一鳴近日在上海徐匯知春創新中心開業儀式上的亮相,引發科技界與教育界廣泛關注。這位長期駐留新加坡的企業家鮮少在國內公開場合現身,此次以教育捐贈人身份參與活動,標志著其將戰略目光投向人才培養領域。
該創新中心由張一鳴與上海交通大學ACM班創始人俞勇教授共同發起,聚焦16至18歲在數理計算機領域具有特長的青少年群體。每年僅招收30名學員,實施五年制培養計劃,其模式與中科大少年班存在顯著共性。中科大少年班自1978年創辦以來,已為AI領域輸送大量頂尖人才,寒武紀創始人陳天石等知名企業家均出自該體系。
相較于傳統高等教育,知春創新中心更強調實踐導向與跨學科融合。課程設置包含開源工具開發、前沿技術研究等模塊,并引入項目制學習模式。學員將直接參與字節跳動等企業提供的真實產業課題,大二階段即可進入國家級實驗室開展科研實踐。這種培養機制與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存在理念相通之處,但更側重基礎研究領域的創新突破。
全球AI人才爭奪戰已進入關鍵階段。據《財富》雜志統計,具備AI技術突破能力的頂尖專家不足千人,主要集中于OpenAI、谷歌等頭部企業。紅杉資本合伙人指出,當前AI發展重心已從算力競爭轉向人才儲備。在中國市場,訓練大型AI模型的成本中,頂尖研究員薪酬與硬件投入占比近乎持平,企業"搶人"難度持續攀升。
張一鳴在活動現場強調,傳統教育體系培養的標準化人才難以適應AI領域快速迭代的需求。他觀察到字節跳動技術團隊中存在"高分低能"現象:部分工程師雖能熟練運用現有算法,卻缺乏從零到一的創新能力。這種反思與俞勇教授2002年創辦ACM班時的教育理念不謀而合,當時即發現傳統課堂忽視溝通協作、問題解決等軟實力培養。
創新中心的教學設計凸顯個性化特征,采用"一生一方案"培養模式。學員可根據興趣選擇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等細分方向,導師團隊包括普林斯頓大學計算機博士康南茜等產業界專家。這種將學術資源與產業需求深度結合的模式,旨在培養兼具理論深度與實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該項目的籌備可追溯至2016年。當時張一鳴發現公司核心算法團隊中多位骨干畢業于上海交大ACM班,遂專程拜訪俞勇教授探討人才培養機制。2024年雙方正式啟動合作,參考美國歐林工學院"小而精"的辦學模式,最終促成知春創新中心落地。盡管張一鳴刻意淡化企業色彩,但業界普遍預期,該機構培養的人才將優先輸送至字節跳動體系。
當前中國AI人才缺口問題突出。數據顯示,全球50%的AI研究人員來自中國,但創新成果轉化率仍有待提升。杭州等地已率先在中小學階段全面推廣AI通識教育,企業則通過設立專項書院、創新中心等方式前置人才布局。這種產學研協同的培養模式,正在重塑中國AI領域的人才生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