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船即將啟程,此次任務將首次在軌開展國內嚙齒類哺乳動物空間科學實驗。科研團隊精心挑選了兩雌兩雄共4只小鼠作為實驗對象,它們將隨飛船進入太空,并在軌道上進行飼養觀察,重點探究失重、密閉等特殊空間環境對小鼠行為模式產生的具體影響。
央視新聞此前披露了這4只小鼠的選拔過程,它們從300只候選者中脫穎而出,經歷了長達60多天的嚴格訓練。要成為小鼠“航天員”,體能測試是第一道關卡。轉棒式疲勞儀是專門為小鼠設計的“體能訓練器”,類似人類的“動感單車”。隨著轉棒加速旋轉,小鼠必須用前爪緊緊抓住,同時后腿快速跟上節奏。只有能夠在轉棒上持續堅持110秒以上不落地的小鼠,才能獲得進入下一輪選拔的資格。
體能測試通過后,小鼠還需面對更具挑戰性的“抗暈訓練”。二維小鼠旋轉儀是這一環節的核心設備,相當于人類航天員的“轉椅訓練”縮小版。小鼠被放入離心管中,機器啟動后帶動它們進行各種方向的旋轉,包括躺著轉、豎著轉、順時針轉和逆時針轉,旋轉時間也從最初的每次30秒逐步增加到最后的2分鐘。這種訓練旨在幫助小鼠提前適應太空環境中可能出現的“暈車”現象。旋轉結束后,小鼠還需立即挑戰走平衡木,保持身體平衡,避免掉落。
除了體能和抗暈能力,小鼠的心態和智力也是選拔的重要指標。科研人員設計了一項“心態測試”:將小鼠長時間頭朝下吊起,觀察它們的反應。如果小鼠直接放棄掙扎、表現消極,說明其心態容易崩潰,在太空環境中可能缺乏尋找食物的動力;而那些拼命扭動、積極反抗的“樂天派”小鼠則更有可能適應太空生活。接下來是“勇闖迷宮”測試,這項測試旨在評估小鼠的空間識別能力。在空間站中,小鼠將處于失重狀態,如果方向感差,可能連“糧倉”都找不到,因此空間識別能力是它們生存的關鍵。
小鼠還需提前適應幽閉狹小的飼養環境。它們會在模擬的狹小飼養籠中生活一段時間,那些無法忍受這種環境的小鼠將被淘汰。經過層層篩選,最終4只小鼠成功入選,成為首批進入太空的“小鼠航天員”。
根據計劃,神舟二十一號航天員乘組在軌期間將開展27項科學與應用項目,涵蓋空間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航天醫學、空間材料科學、微重力流體物理與燃燒、航天新技術等多個領域。這些項目將針對關鍵科學問題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為未來的太空探索提供重要數據支持。
任務完成后,這4只小鼠將隨飛船返回地面,科研人員將進一步研究它們多組織器官在空間環境中的應激響應和適應性變化規律。在軌期間還將開展一項關于空間環境下遺傳密碼起源與手性的研究,探索氨基酸-核苷的不同手性組合之間的選擇性規律,以及分子手性和重力環境對生物分子同手性起源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