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港交所內一聲清脆的鑼響,上海摯達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登陸資本市場。這家由沙縣籍企業家黃志明博士創立的企業,憑借全球領先的電動汽車家庭充電解決方案,成為新能源領域備受矚目的新星。從閩中山區到國際金融中心,黃志明的創業歷程折射出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二十年來的跨越式發展。
1974年生于沙縣的黃志明,高中時期便將同濟大學作為奮斗目標。1993年以全縣理科狀元身份考入汽車工程系后,他展現出極強的動手能力,與同學合作研發的"多畫面智能滾動燈牌"獲得國家專利。這項發明至今仍在公共交通領域發揮作用。1998年進入上海大眾工作期間,他主導的VDA質量體系攻關項目獲得德國總部高度認可,2004年更以30歲年紀同時執掌動力總成公司規劃與物流兩大核心部門。
在外企體系取得顯著成就的同時,黃志明敏銳察覺到產業變革的契機。2004年至2009年間,他先后完成復旦MBA與同濟博士學業,將實踐經驗與系統理論深度融合。這種認知升級促使他開始思考"中國汽車產業如何實現全球突破"的命題,為后續創業埋下伏筆。
2010年新能源汽車產業爆發期,黃志明作出驚人決定:放棄外企高管職位,帶領團隊在楊浦區20平米的創業空間開啟征程。初期聚焦汽車軟件服務時,他便注意到充電基礎設施的薄弱環節。"充電網絡是電動汽車普及的關鍵瓶頸"這一判斷,使企業迅速轉向充電解決方案研發。面對2012年行業寒冬,團隊通過優化產品性能、建立標準化服務體系完成技術積累。
轉機出現在2013年特斯拉入華前夕。黃志明團隊用九個月時間,對北京、上海社區進行電網承載力、停車空間等實地調研,形成包含智能硬件、安裝服務、社區共享的完整方案。這種本土化創新最終贏得特斯拉青睞,使摯達科技成為其中國最大家庭充電服務商。目前企業產品已覆蓋全國360余個城市,市場占有率連續五年位居榜首。
技術創新始終是摯達科技的核心競爭力。針對安裝服務"最后一公里"難題,企業構建的數字化平臺實現7天內完成全國范圍安裝。其自主研發的充電機器人已在香港機場、雄安新區等場景落地,EMS能源管理系統更將充電效率提升30%。截至2025年一季度,全球累計出貨量突破130萬臺,家用充電樁保有量年均增速達96.1%。
在全球化戰略推進中,黃志明采取"產能先行"策略。2024年投產的泰國工廠年產能達10.8萬臺,為東南亞市場擴張提供支撐。企業正通過建立本地化銷售網絡、與區域分銷商深度合作等方式,將業務拓展至中東、歐洲市場。"真正的國際化需要技術、服務、品牌的全方位輸出"是他對出海戰略的核心定義。
事業成功的同時,黃志明始終牽掛家鄉發展。其主導的三明新能源數字服務中心,通過遠程診斷系統實現全國充電設備實時監控。在沙縣,他推動共享汽車項目落地,設立文昌教育基金,并在母校百年校慶時捐資助學。這些舉措既是對"知識改變命運"信念的堅守,也為家鄉青年樹立了奮斗標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