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固態電池領域迎來一系列技術突破,多支科研團隊的研究成果引發行業高度關注。10月10日,寧波東方理工大學聯合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美國馬里蘭大學等機構,成功開發出新型鹵化物電解質,其離子電導率創下新高。研究團隊首次揭示了鋰離子在三維空間中的連續四面體傳輸機制,使全固態電池在-60℃超低溫環境下仍能保持穩定循環性能。相關成果發表于《科學》雜志,為高穩定性全固態電池的產業化提供了全新技術路徑。
與此同時,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黃學杰團隊與華中科技大學、寧波材料所等單位合作,通過陰離子調控技術解決了全固態金屬鋰電池中電解質與電極界面接觸不良的難題。該技術使電池內部阻抗顯著降低,相關研究于10月7日刊登在《自然-可持續發展》期刊,為固態電池的實用化進程掃除了關鍵障礙。另一支中科院研究團隊則在材料設計領域取得突破,其開發的一體化柔性電池可承受2萬次彎折,復合正極能量密度提升86%,研究成果已發表于《先進材料》。
業內專家指出,這三項技術突破具有戰略意義。一方面,中國科研團隊打破了歐美日韓在固態電解質材料領域的長期技術壟斷,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體系;另一方面,這些創新將加速新能源汽車、柔性電子、人形機器人等產業的技術升級。數據顯示,我國固態電池研究始于20世紀70年代,但受限于技術復雜度,長期處于實驗室階段。直到2015年鋰資源短缺預警與高能量密度需求激增,該領域才重新成為研發熱點。
在產業化進程方面,全球能源轉型與碳中和目標推動下,固態電池市場正進入爆發期。《2025年固態電池高質量發展藍皮書》預測,到2030年全球固態電池出貨量將達614.1GWh,市場規模突破千億元,較當前擴大60倍。日本富士經濟更預計,到2045年全固態電池市場規模將達4073.51億元,較2023年增長近300倍。根據我國規劃,2024-2026年為全固態電池產業化驗證期,2026-2028年進入示范應用階段,2028年后開始全面推廣,首批應用領域包括無人機、可穿戴設備等新興市場。
地方產業布局方面,北京房山區的衛藍新能源項目已完成鋼結構封頂,預計2026年試投產。作為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唯一的固態電池產業化平臺,該公司計劃分三期建設,一期年產能達2億Wh,重點布局低空動力與新能源汽車領域。寧波則憑借科研與產業雙重優勢,形成完整產業鏈布局。除東方理工大學、寧波材料所外,寧波大學、國家石墨烯創新中心等機構也在推進固態電池基礎研究,當地已聚集超50家相關企業,覆蓋電池制造、材料、設備等全產業鏈環節。
資本市場對固態電池概念的追捧持續升溫。同花順數據顯示,A股258家固態電池概念股中,今年以來233家股價上漲,其中23家實現翻倍。海博思創、晶華新材、上海洗霸年內漲幅均超200%。具體企業層面,贛鋒鋰業憑借全產業鏈布局領跑行業,其硫化物電解質、金屬鋰負極等技術已通過車規認證,并與無人機、eVTOL企業建立合作。天賜材料作為全球最大電解液廠商,其硫化物固態電解質已進入中試階段,9月以來股價漲幅達58.86%。利元亨首條固態電池產線進入調試階段,并與30余家客戶開展技術交流,海外設備交付也在推進中。天鐵科技則通過3.015億元投資布局固態電池產業,其合作方欣界能源的480Wh/kg“獵鷹”電池已在eVTOL上完成飛行測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