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翻譯學院在人文社科領域持續發力,近期科研成果呈現井噴態勢。該校同時斬獲202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2項、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1項,其中省級年度項目10項、"青博"專項1項,項目數量在全省同類院校中穩居第一梯隊,標志著學校在基礎理論研究與服務地方發展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在教育部立項項目中,王建娜教授主持的《黃河非遺文化基因的敘事重構與國際傳播話語創新研究》獲得規劃基金資助。該項目通過構建非遺文化的敘事體系與傳播范式,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提供理論支撐與實踐路徑。袁曉輝教授的《"紅色文藝+數智媒體"賦能高校思政課教學研究》入選思政專項,該項目將數字技術與紅色文化深度融合,探索新時代思政教育創新模式。
省級項目競爭更為激烈,在全省328項年度項目和108項"青博"項目的激烈角逐中,該校英文學院、國際商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等6個二級學院協同發力,最終斬獲11項立項。項目領域涵蓋語言服務、數字經濟、文化傳播等多個方向,充分彰顯學校"文理交融、多科并進"的學科特色。
科研突破的背后是系統化的組織保障。學校建立"三級聯動"申報機制:科研處提前半年啟動項目培育,組織12場校內外專家論證會;二級學院組建申報攻堅小組,實施"一對一"材料打磨;申報階段邀請領域權威專家開展6輪專題輔導,重點解決研究框架、論證邏輯等關鍵問題。通過全流程質量管控,項目申報書平均修改次數達18次,確保每個細節都經得起專家評審。
當前,學校正以"有組織科研"為導向,構建青年學者培養體系與跨學科攻關平臺。通過設立科研創新團隊、建立重大項目培育基金、完善科研評價機制等舉措,持續激發科研創新活力。近期獲批的13個項目中,45歲以下青年教師占比達69%,"傳幫帶"機制成效顯著,為學校科研可持續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