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電影電視學院安仁校區內,一場聚焦人工智能與視聽交互的盛會近日拉開帷幕。由該校與四川省人工智能行業協會聯合打造的“人工智能與視聽交互新場景應用實驗室”正式啟動,同期舉辦的“藝術與科技”產業資源對接會吸引了行業目光。
實驗室以“一中心一平臺”為戰略框架,其中AI影視工業創新中心將打造國內首個“AI影視工業夢工廠”。該中心通過構建“AI+X+N”生態體系,推動人工智能與影視、文旅、文娛等領域的深度融合。實驗室主任段曉冉透露,中心將形成創作者交流空間、可持續商業閉環及工業化技術平臺三大支撐,重點開發“AI+虛擬制作”流程化技術,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影視精品。
文化IP交互創新平臺則推出“雙百計劃”,明確2026至2028年間完成100部AI微短劇與100個AI文旅項目的目標。項目將涵蓋沉浸式交互、智能體等前沿形態,依托四川影視文創城等實體資源,聯動中國電影基金會等機構,孵化代表中國文化與四川精神的文化IP。平臺負責人表示,這將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出海提供新動能。
作為西南地區影視人才培育重鎮,四川電影電視學院校長羅思教授指出,影視行業正經歷智能化轉型,AI技術已滲透至劇本生成、角色設計、場景建模等制作環節。她強調:“藝術創作與技術革新密不可分,教育體系必須緊跟產業實踐。我們希望通過實驗室建設,為同類院校探索藝術與科技融合提供可復制的經驗。”
該校在“藝術+科技”領域的布局早有積累。自2020年起,學校投入建設覆蓋全產業鏈的實驗實訓場景,持續優化教學團隊,打造拔尖創新人才班。2023年起全面推動人工智能技術普及,為AI與影視創作結合開辟新空間。羅思表示,實驗室將成為創意人才孵化器和文化出海引擎,通過撬動技術與藝術的深度融合,釋放更多創新生產力。
四川省人工智能行業協會秘書長陳章指出,實驗室的落地源于前期系列產業研究。協會此前發布的產業發展報告,系統梳理了全球、全國及四川在該領域的規模與特點;通過組織產業圓桌會議,深入探討了AI在電影工業、微短劇領域的技術成熟度,以及生產關系變革、倫理合規等核心問題。
在資源對接方面,協會搭建了技術經驗共享平臺,解決開源技術應用時效問題;推動商業模式共享,探索訓練數據合規規范;依托與四川省人工智能研究院的聯動,為實驗室提供專家支持。陳章特別提到,川影憑借學生接受度高、片源豐富、擁有全國稀缺的微短劇道具中心等優勢,成為“雙百計劃”的核心載體。協會將與校方協同培養“懂藝術的工程師”與“懂技術的藝術家”,通過市場化手段打通制片全鏈條,提升項目整體競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