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車圈里出現了一個新現象:越來越多的純電動車開始配備變速箱。不是那種為了模仿燃油車駕駛體驗的“假把式”,而是專門為電動車設計的多擋位變速箱。保時捷Taycan、奧迪e-tron GT、蓮花Eletre頂配版,甚至最近推出的純電CLA,都紛紛加入了這個行列。更讓人驚訝的是,純電CLA居然把2擋變速箱的售價拉到了30萬元以內,這不禁讓人猜測:難道變速箱要成為電動車的標配了?
先別急著下結論,我們得先弄清楚,電動車為什么要裝變速箱?從原理上說,變速箱就像是一個“物理外掛”,可以根據需要調節扭矩和轉速。對于燃油車來說,變速箱是必不可少的,因為發動機的工作特性實在太“嬌氣”——高效區間窄,轉速低時動力不足,轉速高時又容易過熱、損耗大。所以,燃油車必須通過頻繁換擋來保持發動機在最佳工作狀態。
但電動車就不一樣了。電機起步就能輸出峰值扭矩,轉速上限也更高,經濟區間更寬。換句話說,電機幾乎解決了發動機的所有痛點。既然電機這么“能打”,為什么還要加變速箱呢?其實,這背后有幾個原因。
首先,對于性能車來說,變速箱是為了進一步挖掘電機的潛力。比如,電機起步雖然快,但如果你還想更快,加個擋位就能在起步時提供更大的扭矩,讓你在零百加速中搶占先機。到了高速路段,升擋又能提高極速上限,讓車輛在賽道上跑出更長的尾速。早期的FE電動方程式比賽中,甚至有車隊嘗試過5擋變速箱,不過后來因為車身太重而放棄了。
不過,對于家用車來說,變速箱的作用更多體現在高速經濟性上。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驗:電動車在城里開,電耗可能只有14kWh/100km,但一上高速,電耗就飆到20kWh/100km。這不僅讓人心疼電費,更擔心續航不夠。原因除了風阻外,主要是電機高速旋轉時的鐵芯損耗(簡稱鐵損)。比如,電機在12000rpm時,鐵損在總損耗中的占比可能從30%上升到55%。
這時候,變速箱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它可以讓電機在更低的轉速下達到更高的車速,從而減少鐵損,提高效率。比如,純電CLA就主打高速續航,宣稱全程120km/h能跑572km。不過,省這點電也是有代價的——增加一個2擋變速箱,大概能節省5-10%的電耗,但成本會增加3000元左右。
對于大多數用戶來說,這個成本可能不太劃算。畢竟,很多人一個月都上不了幾次高速,甚至有些車主上了高速也只開80km/h,根本用不到變速箱的高速優化功能。為了省這點高速電費,多花3000元裝個變速箱,確實有點“得不償失”。
而且,變速箱也不是那么好做的。雖然相比燃油車的8AT變速箱(3-4組行星齒輪),純電變速箱要簡單得多,但一旦到了性能車的賽用級別,技術難度依然不低。比如,保時捷Taycan上使用的賽用犬牙齒輪,能承受610N·m的扭矩,而國內同類產品的扭矩承受能力一般在300-400N·m。
既然電動換擋又貴又難做好,用處還不大,那為什么不用更簡單的方式解決問題呢?于是,很多國產性能車選擇了大電機和多電機方案。比如,SU7 Ultra用的V8s電機,最大功率850kW,最高轉速27200rpm;仰望U9則直接用了4個555kW電機,總功率達到2200kW。相比之下,采用2擋變速箱的電車,電機功率普遍較小。比如,Taycan Turbo GT雙電機四驅的總功率只有760kW,還不如國產車的一個電機。
這就像打游戲:如果你的對線能力足夠強,出門不買裝備也能打贏,那擋位什么的,根本無所謂。國產車之所以大多不采用2擋變速箱,主要是因為沒必要。一方面,大多數用戶買車是為了上下班通勤,上高速的需求不多;另一方面,國產車的三電技術已經足夠成熟,光靠電機就能滿足需求,甚至現在800V高壓平臺都不算什么稀罕事了,直接往1000V發展。
當然,國外車企熱衷于給電動車加變速箱,也不是沒有道理。比如,美國缺乏高鐵,德國有“無限速”高速公路,如果你開電動車只能跑到140km/h,那被油車超車時,確實有點尷尬。所以,變速箱的需求,更多是因地制宜的結果。
不過,這套“國外玩法”搬到國內,能不能被消費者接受,還真不好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