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費市場,常有人秉持“價格越低越暢銷”的觀念,然而現實中的商業案例卻表明,價格與銷量的關系遠非如此簡單。一些企業通過提價策略實現了銷量增長,而另一些看似依賴低價的產品,背后也隱藏著復雜的經濟學邏輯。
山東即墨的一家內衣工廠,在2024年借助1688平臺,將傳統保暖內衣的價格從每套50元提升至140-150元。這一提價行為不僅未導致銷量下滑,反而帶動整個產業帶集體提價10%,訂單量增長30%。企業負責人透露,提價后中產消費者反而更愿意購買,認為低價產品可能存在質量問題。同時,材質升級、產地直播等營銷手段也起到了推動作用。
類似的現象在奢侈品領域更為普遍。泡泡瑪特在美國市場將玩偶LABUBU 3.0的單價從21.99美元提高至27.99美元,漲幅達30%,其聯名款玩偶二手價格甚至從599元炒至1.3萬元,溢價21倍。更令人驚嘆的是,其初代作品拍賣價高達108萬元,遠超黃金價格。老鋪黃金在2025年8月提價10%-12%后,上半年營收同比增長252%;梵克雅寶將經典五花手鏈價格上調11%,導致門店排起長龍,線上預訂需全款且預售期長達120天;香奈兒每年兩次提價,CF手袋漲幅4%-8%,卻推動銷售額增長9%。這些案例背后,都指向經濟學中的“凡勃倫效應”——消費者對商品的需求程度會因其標價較高而增加。
美國經濟學家凡勃倫在《有閑階級論》中指出,商品可分為炫耀性商品和非炫耀性商品。炫耀性商品能滿足消費者的社交和尊重需求,例如勞力士手表,購買者往往通過佩戴它來彰顯身份。而非炫耀性商品如土豆,僅用于滿足生理需求,消費者不會因購買土豆而獲得社會認可。
但提價策略并非炫耀性商品的專利。1845年愛爾蘭大災荒期間,土豆作為主食,價格雖上漲,需求量卻未下降,反而上升;價格下降時,需求量反而減少。這一現象被稱為“吉芬現象”,多發生在低檔日用商品中。當時愛爾蘭人因收入有限,土豆漲價后只能購買更多土豆,減少對其他食品的消費。這種行為本質上是一種比較替代心理,消費者預判商品未來會持續上漲,因此增加購買。
企業實施提價策略前,需考慮兩個關鍵因素:消費者收入水平和產品可替代性。若消費者收入有限,或產品容易被替代,提價可能導致失敗。例如,若普通消費者收入不高,高價保暖內衣可能無人問津;若市場上存在大量可替代的保暖產品,提價也會使消費者轉向其他品牌。
在提價策略失效時,企業常轉向“薄利多銷”。但這一策略也面臨挑戰。2020年五菱宏光MINI EV以2.88萬的低價入市,據業內人士透露,其電池、電機等成本已過萬元,加上其他成本,基本不賺錢。該車型通過薄利多銷實現盈利,但這類策略需滿足商品需求價格彈性大于1的條件,即商品富有彈性,消費者對價格敏感。然而,市場需求有限,價格過低可能導致行業價格戰,最終損害所有商家利益。21世紀我國彩色電視機價格大戰便是例證,率先采用薄利多銷戰略的企業未實現多盈利,反而使整個行業受損。
消費者對商品的需求在不斷進化。日本企業管理咨詢顧問村松達夫總結了消費者的四種行為模式:最初因價格高而拒絕;商品降價后立即購買;低價成為常態后覺得不足;最終追求昂貴但更好的商品。這種行為呈現“V”字價格曲線,表明消費者并非始終要求低價。只要商品能提供新的用法或玩法,提高價值,即使價格較高,消費者也愿意購買。
消費者常說“沒錢”,但真實意思是“對有價值的東西會不吝購買,對其他東西則希望撿便宜”。高級品牌受歡迎,10元店和工廠折扣店也人氣十足,正說明了這一點。若顧客不想購買某件商品,常以“沒錢”為理由,潛臺詞是“不想花錢買這個”。因此,企業能否讓消費者感受到商品的“特殊價值”,決定了其成敗。
消費者可分為三類:20%的人“絕不買特價品”,20%的人“只買特價品”,60%的人“特價品與一般品都買”。企業實施高消費力顧客行銷,爭取的是上層20%和中間60%的消費者,共80%。底層20%的消費者認為“便宜就是一切”,企業執行高消費力顧客行銷后,這部分人可能會離開。但這類消費者不僅喜歡便宜貨,還具有“要求比別人多兩倍”的傾向,企業擺脫他們后,可節省應對不合理要求或投訴的心力。
價格高并不意味著離譜,需與產品和效用相匹配。例如,下雨天地鐵口的雨傘價格雖會上漲,但也不能過高。企業在制定價格策略時,需綜合考慮市場、消費者和產品特性,才能實現銷量和利潤的雙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