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在公眾視野近三年的字節跳動創始人張一鳴,近日在上海徐匯區悄然掀起一場科技教育領域的變革。10月9日,由他聯合發起的“知春創新中心”正式揭幕,這位新晉中國首富(身家4815.7億元)以聯合發起人身份公開亮相,現場不僅有施一公院士與徐匯區區長到場支持,更因其聚焦AI人才培養的“非典型”路徑引發業界熱議。
“很多人才的潛力根本沒被挖出來。”張一鳴在開業儀式上的這句話,直指當前科技人才選拔的痛點。他以機器學習中的“過擬合”現象作比:部分應試者雖能熟練完成標準化任務,卻在需要突破性思維的場景中表現乏力。這種洞察源于他多年的招聘經驗——早在2016年,他就發現字節跳動頂尖算法工程師多出自上海交大俞勇教授的ACM班,該班級曾三次問鼎全球算法競賽總冠軍。為破解人才密碼,他不僅專程赴交大調研,還資助了高校計算機教師獎勵計劃。
去年10月,張一鳴向俞勇提出一個大膽設想:“我們能否共建一個小型精英機構,重新探索人才培養模式?”年過六旬的俞勇僅問了一句“你是認真的嗎”,兩人便達成共識。這個構想暗合美國歐林工學院的辦學理念——這所每年僅招收80人的院校,通過實踐導向與興趣驅動的培養方式,培養出能與MIT、斯坦福畢業生比肩的創新人才。
與傳統教育機構不同,知春創新中心徹底顛覆了選拔標準。首批14名預備研究員從800余名申請者中脫穎而出,他們年齡在16至18歲之間,選拔依據不是學歷背景,而是科技營中的項目表現。展廳內陳列的敦煌古風AI游戲、火箭動力裝置等作品,均出自這些少年之手。該機構計劃每年招收30名全職學員,唯一門檻是對計算機與AI的純粹熱愛。
在培養方式上,該機構徹底摒棄“內卷化”模式。沒有必修課程,不設KPI考核,學員需跨學科學習數學、物理、生物等基礎學科,核心目標是培養獨立思考與動手能力。俞勇教授將其總結為“好奇、探源、破界、創造”四步法,鼓勵學員在試錯中成長。張一鳴進一步闡釋:“我們不追求短期成果,而是希望培養能應對不確定性、堅持長期主義的人才。”這種理念與字節跳動“在探索中成長”的發展軌跡一脈相承。
“知春”二字暗藏深意——2012年,張一鳴在北京知春路的民宅中創立字節跳動,如今以“知春”命名創新中心,寓意從人才源頭重啟“從0到1”的突破。他坦言,此舉并非為獲取商業回報,而是試圖挖掘被傳統評價體系低估的創新潛力。當中國科技產業面臨“技術跟隨”困境時,這種非營利機構的探索,或許能填補高校理論教育與企業實踐需求之間的斷層。
這場由企業家與教育專家聯手的實驗,正在構建一個獨特的人才生態系統。張一鳴的商業洞察與俞勇40年的教育經驗形成互補,他們押注的不僅是年輕一代的成長,更是中國AI產業能否實現創新領跑的關鍵轉折。當首富開始思考“如何培養真正的創新者”而非“如何擴大商業版圖”,這場實驗本身已超越商業范疇,成為觀察中國科技人才變革的重要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