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能源行業轉型升級的大潮中,樂陵市樂源熱電有限公司通過引入全應科技ADMC熱電智能調控系統,實現了從傳統生產模式向智慧電廠的跨越式發展。作為德州樂陵市唯一的綜合性熱電聯產基地,這家承擔著全市居民供暖、周邊企業用汽用電需求的民生工程,正通過智能化改造書寫著綠色發展的新篇章。
運行人員孫壽偉在電廠工作多年,見證了生產方式的深刻變革。"以前操作鍋爐全靠經驗,夜班時盯著十幾個參數屏幕,稍有疏忽就可能引發事故。"他回憶道,"現在系統能自動調節給煤量和風量,參數波動控制在±2%以內,我們終于從'人盯人'的模式中解放出來了。"這種轉變不僅降低了80%的人工干預頻次,更讓鍋爐運行曲線從"鋸齒狀"變為平穩的"直線型",為安全生產提供了可靠保障。
作為星光糖業集團綠色循環發展的核心項目,樂源熱電自2008年成立以來就致力于技術創新。公司配備的兩臺高溫高壓直吹式煤粉爐和一臺高溫高壓汽輪機構成了復雜的供能系統,過去受限于自動化碎片化,始終未能實現全流程智能控制。全應科技系統的引入,使引風機、送風機、減溫水等12個關鍵環節納入智能調控范圍,設備自動投用率突破95%,燃煤成本顯著下降,供汽品質更加穩定。
智能化轉型并非一帆風順。系統上線初期,傳感器信號干擾、極端工況算法偏差等問題接踵而至。但正是這些挑戰,促使運行團隊從單純的使用者轉變為優化參與者。"我們詳細記錄異常數據,提出調整建議,和技術團隊共同迭代算法。"孫壽偉介紹,經過兩個月的磨合,系統對煤種特性和負荷變化的適應性大幅提升,真正實現了人機高效協同。
這種協同效應在環保領域尤為顯著。通過精準的排放預測與控制技術,樂源熱電的環保指標持續優化,為綠色低碳發展注入新動能。作為全國首批完成鍋爐煙氣超低排放改造的企業,該公司還擁有全省首批售電許可和全國首批排污許可證,這些先發優勢在智能化改造后得到進一步放大。
目前,該智能調控系統已覆蓋鍋爐側全部核心設備,通過燃燒優化和機爐協調等智能手段,顯著提升了熱電綜合能效。運行人員的工作強度大幅降低,供汽穩定性明顯增強,這些實實在在的改變讓一線員工深刻認識到:智能化不是要取代人力,而是通過技術賦能推動生產管理向主動預判風險轉型。
在能源行業向綠色高效邁進的背景下,樂源熱電的實踐為傳統熱電企業提供了寶貴經驗。通過持續的系統磨合和技能提升,運行團隊正將一線需求轉化為技術優化的方向,確保智能技術真正融入日常運行,成為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