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月6日的開發者大會上,OpenAI向外界展示了其對人工智能未來的宏大構想:智能體(Agents)將滲透至各個領域,而OpenAI的平臺正逐步演變為一種新型的操作系統。這一愿景與兩年前某位觀察者的預測不謀而合,當時他提出大型語言模型(LLM)本質上是“云端操作系統”,并預言了其產業發展的軌跡。
早在2023年,這位觀察者便在多篇文章中提出,LLM不應被簡單歸類為云服務或搜索引擎。他指出,云服務僅是成本中心,不改變數據價值;而LLM則是“數據價值的放大器”,是利潤中心。同時,LLM的核心在于內容生成與邏輯推理,遠非搜索引擎的信息集散功能所能涵蓋。他當時的核心論斷是:LLM更接近于Windows和安卓,是一種新式的云端操作系統。
這一論斷的依據在于,LLM將顛覆傳統的人機交互模式。在低智能、低信息量的環境下,分類是信息吞吐的最佳方式;但在高智能、全范圍信息量的前提下,對話將成為主流。智能體將承擔分類與折疊信息的任務,使AI成為繼PC、手機之后的第三個通用計算平臺,以“對話”和“意圖”驅動所有應用。
兩年過去,OpenAI的發展路徑,尤其是開發者大會的舉措,為這一論斷提供了有力證據。首先,OpenAI明確將自己定位為承載無數AI智能體的“操作系統”,使chatGPT等應用從被動應答者轉變為主動行動者。其次,一個完整的操作系統架構逐漸浮現:模型(Model)如同內核,Apps SDK扮演系統API角色,GPTs作為應用外殼,MCP等協議確保硬件識別與調用,ChatGPT則是AI-OS的集成體現。用戶則扮演多進程任務調度者,通過自然語言同時啟動和管理多個任務流。
這一架構標志著生態構建進入深水區,一個龐大的原生智能體生態即將形成。盡管最終勝出者未必是OpenAI,但競爭已不可避免。以Apps SDK為基礎構建的未來,將是一個真正的“通用計算平臺”,開發者構建的Agents可操作瀏覽器、調用軟件API、管理文件,成為所有軟件的上一層中樞。
這一判斷的根源在于智能供給方式的變革。舊模式下,CPU提供算力,程序員提供智能;新模式下,GPU提供算力,大模型提供智能。智能供給方的變化必然重塑上層應用形態與交互方式,推動交互方式從“分類”走向“對話”,應用架構從“孤島”走向“被操作系統統一調度”。
兩年前,這位觀察者還曾提出一個在當時看來頗為悲觀的判斷:AI行業,尤其是希望構建平臺或深入行業的公司,在3-5年內難有商業模式,甚至會“加大虧損”。原因在于商業要素未變,客戶議價能力、成本結構、競爭格局等未因技術突破而改善,反而算力、數據、人才成本與模型升級壓力劇增。同時,AI平臺的構建需要“持續打深井”,而非互聯網式的“大水漫灌”,這與追求“快”的互聯網打法背道而馳。
現實情況基本印證了這一判斷。全球絕大多數AI創業公司仍在巨額虧損中掙扎,尋找產品市場契合點(PMF)。“百模大戰”的價格戰更是將成本壓力推向極致。市場風向也已轉變,單純夸耀模型參數已無意義,投資人和客戶更關注AI能解決什么具體問題。行業共識正在向“系統性產品”和“垂直解決方案”聚集。
垂直模型的興起也印證了“章魚生態”的判斷。法律、金融、醫療、教育等領域的專業模型和應用層出不窮。企業逐漸意識到,通用模型只能解決70%的問題,剩下30%的核心場景必須依靠與自身數據和工作流深度結合的垂直模型。每個垂直領域注定會有自己的大模型,形成一套系統和生態。
在行業早期,信息往往不充分,此時如何建立前瞻性判斷力?關鍵在于一套思維框架,其核心在于“實”與“名”的相互觀照與穿梭。“實”指事物的本來面貌,即技術最本質的現實;“名”指描述和理解現實的抽象概念。有效戰略思考需始于“實”,回歸技術本源,剝去光環,直面LLM的技術內核。然后躍遷至“名”,尋找最恰當的抽象,如將LLM對應到操作系統概念。接著在“名”的世界里推演,調動所有關于操作系統的歷史知識和商業規律。最后以“名”馭“實”,回歸現實進行驗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