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曾被華為以“天才少年”計劃招攬、年薪高達201萬元的年輕工程師,近日做出了一個令外界驚訝的選擇——離開這家科技巨頭,投身充滿不確定性的創業之路。這位名叫彭志輝(B站昵稱“稚暉君”)的90后,用行動詮釋了何為“追逐夢想的勇氣”,也引發了關于職業選擇與人生價值的廣泛討論。
彭志輝的履歷堪稱“開掛”:電子科技大學碩士畢業后,他先后在OPPO研究院擔任AI算法工程師,后通過華為“天才少年”計劃加入,負責昇騰計算產品線的全棧研發。在華為期間,他不僅以技術實力嶄露頭角,更因在B站發布自制機器人、自動駕駛自行車等硬核科技視頻走紅,收獲近230萬粉絲,被網友稱為“野生鋼鐵俠”。然而,就在事業看似一片坦途時,他卻選擇辭去這份高薪工作,轉而投身機器人領域的創業。
“年薪200萬,對大多數人來說是改變命運的數字,但對他而言,或許只是數字。”一位熟悉彭志輝的人士評價道。在華為,他擁有頂尖的技術平臺、穩定的職業路徑和豐厚的回報,但這些并未讓他停下腳步。彭志輝曾公開表示,自己更渴望“做真正熱愛的事”,而非停留在舒適區。這種對技術創新的執著,驅使他走向更自由的探索——創業。
離開華為后,彭志輝迅速推進創業計劃,目標鎖定機器人賽道。據知情人士透露,他的項目已獲得天使輪融資,團隊正集中研發具有突破性的機器人產品。這一選擇背后,是他對技術趨勢的敏銳判斷:機器人領域尚存大量未被滿足的需求,而他想成為“定義未來的人”。
彭志輝的抉擇,折射出新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價值觀轉變。過去,高薪、大廠光環是職業成功的標準;如今,越來越多人開始追問:“這份工作能否讓我實現自我?”一位科技行業分析師指出,像彭志輝這樣的“斜杠青年”,往往兼具技術深度與跨界能力,他們不愿被單一角色定義,更渴望通過創業或自由職業,將興趣與事業結合。
彭志輝的故事并非孤例。近年來,從大廠離職投身創業的案例逐漸增多,尤其是AI、機器人等前沿領域。這些年輕人普遍具備兩個特質:一是技術自信,相信自己的能力足以支撐獨立探索;二是理想主義,愿意為“改變世界”的愿景承擔風險。對他們而言,創業不僅是商業行為,更是對技術邊界的挑戰。
當然,離開大廠也意味著失去平臺資源、穩定收入和職業安全感。彭志輝曾坦言,創業初期“每天都在解決新問題”,從技術攻關到團隊管理,甚至融資談判,都需要親自上陣。但這種“痛并快樂著”的狀態,恰恰是他所追求的——在不確定性中尋找可能性,在挑戰中實現成長。
在B站,彭志輝的最新視頻下,一條高贊評論寫道:“他證明了,優秀的人不會滿足于‘被安排的人生’。”這種評價,或許是對他選擇最好的注解。從華為工程師到創業者,彭志輝的軌跡提醒著人們:在物質豐裕的時代,真正的成功或許不在于擁有多少,而在于能否遵循內心,活出自己的版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