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中秋雙節期間,當人們沉浸在節日的歡樂中時,湖北的電力保障工作卻絲毫沒有松懈。為確保電力安全穩定供應,電力部門不僅安排了傳統的人工值班,更引入了一批智能機器人參與保障工作,展現了數智技術為電力行業帶來的新變革。
在黃石市迎賓大道的一座充電站內,一臺身高130厘米的人形機器人吸引了眾多新能源車主的目光。這臺機器人原本僅具備行走等基礎功能,但經過技術人員的改造升級,現已能夠完成拉柜門、按按鈕、拉開關、遞工具等復雜動作。節日期間,它作為“值班人員”之一,與電力工人共同守護著充電站的安全運行。車主們紛紛與機器人互動,拍照留念,感受科技帶來的新奇體驗。
國網黃石供電公司發展策劃部主任工程師許云剛介紹,這臺人形機器人是電力部門在智能技術應用方面的一次嘗試。目前,它僅在部分地區進行試點推廣,未來還將根據實際需求,加強程序開發和訓練學習,以更好地適應充電站輔助服務、電力滅火和電力設備緊急處置等應用場景。
湖北作為全國電力交換互濟、能源優化配置的重要樞紐,擁有28回超特高壓線路連接省外,特高壓線路規模和在運換流站數量均位居全國第一。保障電力主網的穩定運行,對于湖北乃至全國的電力供應都至關重要。
在武漢市江夏區的國網湖北超高壓公司鄂東集控站內,一場智能巡檢正在悄然進行。隨著工作人員點擊鼠標,武漢鳳凰山、黃石磁湖、咸寧赤壁等地的16座超高壓變電站內,33臺巡視機器人、13臺無人機以及1869個高清云臺攝像機等智能設備組成的遠程“智能巡檢群”集體出動。約60分鐘后,一份完整的巡視報告便自動打印出來。現場工作人員表示,如今90%的巡檢任務已被機器人等人工智能設備替代,人工巡檢時間大幅縮短,效率顯著提升。
國網湖北電力數字化部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湖北電力部門圍繞電力保供這一核心任務,積極推進人工智能技術的深度應用與規模化推廣。通過構建大模型、研發風險辨識智能體,故障響應與供電恢復效率得到了顯著提升,非計劃停運情況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數據顯示,“十四五”期間,湖北省全社會用電量年均增速達6.1%,目前全社會用電量和最大用電負荷均為2020年的1.5倍左右。與此同時,全省平均停電時間由2020年的13小時降至2024年的5小時,今年1至8月更是降至0.86小時。
在湖北鄂州110千伏沙塘變電站內,另一款軌道式巡檢機器人正在有條不紊地工作。它搭載高清視覺識別系統和紅外熱成像相機,可沿預設軌道自動識別指示狀態,檢測運行溫度,并實時發出異常情況警報。國網鄂州供電公司檢修分公司主任工程師劉春梅表示,這種軌道機器人已可替代人工完成一半以上的例行巡視工作量,大大減輕了電力工人的負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