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湖世界文化論壇·錢塘對話的現場,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原副院長蔡昉就當前人工智能領域的投資熱潮發表了獨到見解。他指出,這一輪人工智能投資熱潮持續升溫,甚至呈現出“難以冷卻”的態勢。據相關預測,今年上半年,美國GDP超過九成的增長均源自人工智能相關投資,這一數據足以彰顯該領域的熱度。
面對如此迅猛的發展勢頭,蔡昉提出了一個關鍵問題:本輪人工智能的發展,究竟是一場深刻的技術革命,還是又一次短暫的投資泡沫?為了解答這一問題,他引用了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的觀點,指出當前的投資熱潮中確實存在泡沫成分。不過,泡沫并非全然負面,它可分為產業泡沫與金融泡沫兩類。產業泡沫雖伴隨過熱現象,但最終能沉淀下先進技術,提升生產率,為社會創造財富;而金融泡沫則注定會破裂,給市場帶來沖擊。
蔡昉進一步分析稱,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具有顯著的應用優勢。龐大的應用市場和豐富的應用場景,為人工智能技術的落地提供了廣闊空間。然而,在應用過程中,人工智能的“雙刃劍”屬性也將充分顯現。他強調,“智能向善”不應僅局限于技術研發或開發環節的單一“對齊”,而應貫穿人工智能應用的全流程,需要所有參與主體共同對標,以確保其發展方向符合社會整體利益。
在探討人工智能“對齊”問題時,蔡昉特別提到了如何讓人工智能系統與人類價值觀、道德標準保持一致的重要性。同時,他也提出了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人工智能投資應如何對標高質量發展目標?他指出,AI技術在提升部分企業生產率的同時,也可能將勞動力擠壓到生產率較低的部門,從而形成“馬太效應”,導致整體生產率提升不及預期。因此,對中國而言,人工智能的核心目的在于通過提升生產率,打破供給側層面的增長制約。
從需求側來看,蔡昉認為,隨著人口負增長和老齡化程度的加劇,消費需求已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勞動年齡人口因承擔養老保險繳費、家庭養老責任和預防性儲蓄三重負擔,消費能力受到抑制;而老年人群體則因收入有限,消費能力和消費意愿都偏低。因此,人工智能應致力于提升各年齡段人口的消費能力與消費意愿,以激發市場活力。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蔡昉提出了具體建議。他提到,通過人工智能賦能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和銀發經濟,既可以提高贍養生產率,擴大養老資源供給,又可以提高分享水平,讓科技成果惠及更多老年人。這一舉措不僅有助于解決老齡化問題,還能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